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状元郎 > 第二百六十七章 让你们心服口服(第1页)

第二百六十七章 让你们心服口服(第1页)

二月初四,州试初覆,又有三十名童生出圈。其中就有马千里、陶成等人。

其余同窗依然名列两百人的副榜。

二月初七,再覆。又有二十名童生出圈。这回程万范等人也上岸了,只剩李奇宇和寥寥几个同窗,仍。。。

秋去冬来,丰城的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北风卷过城墙,吹得街角枯草瑟瑟发抖,百姓裹紧棉衣匆匆赶路,炊烟在清晨的霜气中袅袅升腾。县衙前那棵老槐树早已落尽叶子,光秃秃的枝干伸向灰白的天空,像极了一幅墨笔勾勒的孤影图。

苏录依旧每日卯时起身,批阅公文、接见里正、巡视仓廪,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自圣旨嘉奖之后,地方官吏对他态度悄然转变??从前暗中掣肘者如今不敢轻举妄动,巡抚虽未明言支持,却也不再阻挠其施政。布政使司派来的核查官员翻遍账册文书,竟挑不出半点疏漏,只得悻悻而归。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某日黄昏,苏录正在书房整理《赋役清册》,忽有衙役急报:“大人,城南刘家庄村民数百人聚于县衙外,口称冤情,不肯散去!”

他眉头微皱,放下笔便起身出门。只见衙前广场上黑压压一片,男女老幼皆披麻戴孝,手中举着写满血书的白布条幅,上书“田被夺,屋遭焚”“求青天做主”等字样。人群中一名老妇跪地痛哭,怀中抱着一具孩童尸首,用破席裹着,脸上还凝着冻住的泪痕。

“大人!您要为我们做主啊!”老妇嘶声喊道,“刘员外勾结县尉,强占我儿媳三亩水田,逼得她跳井自尽!昨夜又带人烧了我家草房,孙子活活呛死在里面……这世道,还有王法吗?”

苏录心头如遭重击,脸色骤然沉下。他快步上前扶起老人,声音低沉却清晰:“老人家,我苏录在此立誓??若此事不查个水落石出,若真凶不得严惩,我愿辞官谢罪!”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有人抽泣,有人跪拜,更有乡民高呼:“青天大老爷!我们信您!”

当晚,苏录召集捕头与刑名师爷连夜提审涉案差役。经审讯得知,原是城南富户刘承祖仗着与南昌府通判有姻亲关系,长期霸占良田、私设刑堂,甚至豢养打手欺压百姓。前任知县不仅纵容包庇,还曾收受其黄金五十两作为“节礼”。而现任县尉李彪,更是刘家常客,每逢年节必收厚贿,此次焚屋杀人之事,他竟事先知情却不加制止。

次日清晨,苏录升堂问案。阳光斜照进大堂,映得“明镜高悬”匾额熠熠生辉。他端坐案后,目光如炬,一声惊堂木响彻全城:

“带人犯刘承祖!”

衙役押上一位锦袍胖子,满脸横肉,趾高气昂。刘承祖冷笑一声:“苏大人,你不过是个贬谪至此的小县令,何必为了几个泥腿子得罪贵人?识相的,放我回去,自然有人替你说好话。”

苏录不动声色,只将一份供词掷于案前:“这是你家管家昨夜所招,说你三年内强买民田四十二顷,逼死人命七条,藏匿逃税银三千余两。更有你在家中私设牢狱,囚禁佃户妻女……桩桩件件,可敢否认?”

刘承祖脸色一变,仍嘴硬道:“空口无凭!这些下人受你们刑讯屈打成招,算什么证据?我要告到省里,告到京城!”

“不必你去告。”苏录冷冷道,“本官已将全部案卷抄录三份,一份呈交巡抚衙门,一份递往都察院御史台,最后一份??直送通政司,由陛下亲览!”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连师爷都倒吸一口凉气:此举等于公然挑战省级权贵,稍有不慎便是仕途断送。

刘承祖终于慌了神,扑通跪地磕头:“大人饶命!小人愿捐银万两修桥铺路,只求宽恕这一次!”

“晚了。”苏录拂袖而起,“你之罪行,非金钱可赎。来人,押入死囚牢,待巡按御史复核后依律处斩!另,县尉李彪玩忽职守、助纣为虐,革职查办,永不叙用!”

退堂之后,幕僚赵德安忧心忡忡劝道:“大人,此人背后牵连甚广,通判、参议皆与其往来密切。如此雷霆手段,恐招大祸。”

苏录站在庭院中,望着檐下雨滴敲打青石板,泛起层层涟漪。他轻声道:“我知道。可若今日因惧怕权势而放过一个恶霸,明日就会有两个、十个。百姓为何称官为‘父母’?因为我们食君之禄,本当护民如子。若连这点担当都没有,何谈治国平天下?”

赵德安默然良久,终是拱手叹服。

果然不出所料,半月之内,江西巡抚连发三道文书,指责苏录“执法过苛,激化民怨”,并责令其暂停审理豪强案件,等候上级派员协查。与此同时,京中亦传来消息:张孚敬授意御史弹劾苏录“滥用职权,擅兴大狱,扰乱地方秩序”,请求罢免其职。

风浪再起,朝野震动。

但这一次,舆论并未一边倒地攻讦苏录。江南数位致仕老臣联名上书,称赞其“持正不阿,为民除害”;民间坊间更是流传起“丰城青天”的美名,茶馆酒肆皆有人编唱评书,讲述苏录断案故事。更有甚者,竟有邻县百姓徒步百里前来投状,只为求他主持公道。

最令人意外的是,皇帝朱厚?再度关注此案。他在御批中写道:“昔年殿试,此人言‘振作人心’,今观其所为,正是以身践行。岂能因一二谗言而弃良才?”遂下旨:“苏录所办诸案,准其继续审理,任何人不得干预。若有阻挠者,以渎职论处。”

圣旨一到,全省为之侧目。巡抚不得不收敛锋芒,转而派人暗中观察苏录行事是否合规。而张孚敬闻讯,怒砸茶盏,咬牙切齿道:“此子如野火,愈压愈烈!可惜陛下为其蒙蔽,竟视若股肱!”

但他并未放弃。不久后,一道密令悄然下达:命锦衣卫南镇抚司派遣密探潜入江西,搜集苏录“结党营私、收受贿赂”之证。

寒冬腊月,大雪封山。苏录却未曾停歇。他亲自带队巡查各乡,核实灾情,发放救济粮款。每至一村,必召集父老座谈,倾听疾苦。他还推行“保甲连坐法”,整顿治安,严惩盗匪,并设立“义学”,招募落第秀才任教,让贫家子弟得以读书识字。

一日,他在偏远山村走访时,发现一处废弃祠堂改建成了学堂,十几个孩子围坐在火盆旁诵读《论语》。教书先生是个须发花白的老儒,见县令驾临,慌忙行礼。苏录问他为何在此执教,老人含泪道:“我本是嘉靖八年举人,因得罪考官被黜,一生潦倒。幸得大人开办义学,让我还能传道授业。这些孩子里,将来或许能出一个像您这样的清官。”

苏录听罢,眼眶微热。他蹲下身,抚摸一个瘦弱男孩的头,问:“你想做什么?”

男孩仰脸答:“我想当官,像您一样打坏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