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哄笑,唯苏录郑重点头:“好志向。只要你肯读书,我就供你到考上进士为止。”
回程途中,随从低声提醒:“大人,您许诺太多,恐日后难兑现。”
苏录望向远处雪山皑皑,悠悠道:“一人之力有限,但若能让十人觉醒,百人立志,千人效仿,这天下便会慢慢变好。我不求速成,只愿种下一粒种子。”
春回大地,江水解冻。苏录的治理成效日益显现:丰城赋税收入反增两成(因清查隐田),流民返乡垦荒者逾三千户,盗贼绝迹,市集繁荣。百姓见面常说:“自从来了苏知县,夜里睡觉都不用关门。”
就在此时,京城传来惊人变故??首辅杨廷和病逝。
消息传至丰城,苏录焚香遥拜,痛哭失声。杨廷和不仅是殿试时赏识他的伯乐,更是朝中少有的正直大臣。他的离世,意味着朝局将发生剧变。果不其然,张孚敬趁机联合礼部尚书李维安,推动“大礼议”后续改革,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力,并开始清洗异己。
很快,一道调令送达:新任巡抚即将赴任,原班属官需重新考核。其中特别注明,“丰城县令苏录,政绩卓异,宜调往要郡历练”。
表面看是升迁,实则暗藏杀机。所谓“要郡”,指的是赣南重镇吉安府,那里土司割据、盗匪横行,前任知府半年内换了三人,皆因无法控制局面而去职。若苏录赴任失败,便可名正言顺将其贬斥。
幕僚们纷纷劝他托病推辞,或请求留任丰城。苏录却淡然一笑:“既为臣子,岂能避难就易?况且越是乱地,越需要清明之官。”
临行前夜,全县百姓自发聚集县城东门,携酒菜瓜果相送。老人拉着他的手哽咽:“苏大人,您走了,我们怎么办?”孩童捧上亲手折的纸鹤:“带一只走吧,保佑您平安。”
苏录一一接过,眼中含泪:“诸位父老,请相信我。无论我在何处,心始终与你们同在。只要我还穿着这身官袍,就绝不负黎民苍生。”
翌日清晨,马车启程。他最后回望这座他曾倾注心血的小城,城楼上新挂的匾额在朝阳下闪闪发光:“仁政安民”。
进入吉安府辖境后,形势陡然严峻。沿途村落残破,十室九空,道路两侧可见白骨暴露于野。据报,当地三大土司??萧氏、罗氏、韦氏常年互相攻伐,兼并土地,掳掠人口,官府形同虚设。前任知府试图剿匪,反被围困月余,险些丧命。
苏录抵达府衙当日,尚未安顿,便有乡绅联袂来访,送来金银绸缎,声称“孝敬父母官”。他当场拒收,并宣布:“凡行贿者,一律记录在案,三年内不得参与科举、不得担任里正。”
此举立时触怒地方豪族。当晚,府衙外墙被人泼洒狗血,大门悬挂死猫,恐吓信接连不断。更有匿名揭帖散布全城,诬陷苏录“勾结朝廷欲削藩夺地”,煽动民众仇视。
面对威胁,苏录毫不退缩。他立即整顿衙役,组建亲兵队,加强防卫;同时发布《安民告示》,承诺“一年之内,必使境内太平”。他还亲自走访各寨,会见土司头领,晓以利害,劝其归顺。
起初诸酋冷笑不屑。萧氏首领甚至派人送来一把染血匕首,附言:“识相的赶紧滚,否则这就是你的下场。”
苏录将匕首收下,回赠一册《资治通鉴》,并在扉页题字:“古之豪杰,不恃勇而亡,因仁而存。”
数日后,奇迹般地,韦氏土司率先遣使请降,愿交出部分武装,接受官府管辖。原来韦首领之子曾在京城求学,读过苏录殿试策论,对其“以德化蛮”理念极为钦佩,力劝父亲顺应朝廷。
这一举动打破僵局。罗氏见势不妙,也开始谈判。唯有萧氏顽固到底,竟集结两千兵马,扬言要“踏平府城”。
危急关头,苏录果断奏请朝廷派兵支援,并启用旧将在边境布防。同时,他采纳谋士建议,施行“分化瓦解”之计:暗中资助罗、韦两家精良武器,鼓励他们攻打萧氏;又赦免被胁迫参战的普通士兵,张贴榜文许以田宅奖赏。
战事持续两个月,最终萧氏溃败,首领逃亡途中坠崖身亡。其余残部纷纷投降。
战后,苏录并未屠戮俘虏,反而设宴款待各寨头人,宣布:“过往恩怨一笔勾销。今后凡愿归化者,皆为大明子民,享同等权利。”他还奏请朝廷设立“羁縻州”,保留土司一定自治权,但必须纳贡服役,接受官学教化。
此举深得民心,吉安局势迅速稳定。短短半年,逃亡百姓陆续回归,农田复耕,商旅通行。朝廷特派钦差巡视后,上奏称:“吉安之治,实赖苏录一人之力,堪称循吏典范。”
皇帝览奏大悦,召集群臣议事。徐阶趁机进言:“苏录历任两邑,皆能化乱为治,足见其才堪大用。今六部缺员,不如召其入京任职,以励天下贤才。”
张孚敬立刻反对:“此人桀骜不驯,屡违上司指令,若入中枢,恐难驾驭。且其主张‘清丈田亩’‘均平赋役’,动摇国本,不宜重用。”
皇帝沉默片刻,忽然问道:“你们可知,他在吉安做了什么?”
群臣面面相觑。皇帝缓缓展开一份密报:“他将缴获的萧氏私产尽数变卖,所得白银八万余两,全部用于修建书院、桥梁、驿站。每一笔支出,均有明细账册上报。他还亲自教授土民耕作技术,编写《农事简要》印发千册。如此实干之人,朕宁可用之,不用尔等空谈之辈!”
满殿寂然。
数日后,诏书下达:擢升苏录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直隶,督察江南六府赋役改革!
消息传开,举国震惊。一个从七品知县,三年间跃居二品大员,前所未有。丰城百姓焚香祭天,吉安各寨燃起篝火庆祝。而江南豪族则人人自危,私下串联,密谋对抗。
苏录接到任命时,正坐在吉安城外一座小庙前吃粗米饭团。听完宣旨太监的话,他只是轻轻点头,然后继续咀嚼手中的食物。
待使者离去,他抬头望向远方青山,喃喃道:“这条路,终究还是走到了这里。”
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