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长征4、长征6,国内的运载火箭壳体用的都是等网格结构。打个比方就是先轧一张厚20毫米的铝板,然后用数控机床刨铝板。刨的时候留下一些纵横的线,这就是加强筋;其余部位一律刨成3
毫米。这样有点儿做“镂空的意思,最终得到块主体厚3毫米、但有20毫米纵横加强筋的铝板,卷起来,作为火箭外壳。
这样能从火箭外壳这儿省下一吨两吨的重量,而火箭的整体结构强度又能达标。
等网格结构壳体好是好,就是有点贵。个第一级火箭壳体要在数控加工中心磨大半个月才能出厂,刨头都要磨损几十个。龙乐豪就让结构部动动脑子,采用新的结构把等网格结构的这100多万元加
工费给省掉。
所以,不再用等网格,用均匀厚度的平整铝钢板?早期运载火箭就是用的均匀钢板,后来1964年中国才在数控加工技术的加持下搞出了等网格结构并注册专利的,这算是中国航天领先研发的技
术呢。均匀钢板或者铝板强度很成问题,比如早期的雷神火箭就曾在加注燃料的时候整个壳体垮了,火箭像漏气的气球一样歪瘪下去。
不过彭杰权的第一方案还真就是均匀板壳体。他查询各种材料性能手册,找到了种新型号的合金钢,标称的强度比50年代的钢材好很多,用来做了一一个壳体,厚度增加一点点,3毫米变成5毫米的
样子,上结构实验室做试验,垮塌。“大力出奇迹路线失败。
第二方案是内部用横梁和斜梁加强的均匀板壳体,也就是今天上结构实验室测试的这个,碎裂。
这下没招了。
不要说什么从国外借鉴,美国运载火箭的等网格加工专利还是从中国买过去的呢。在航天领域,现在是全世界在看中国怎么搞新技术,然后跟进喝汤。
彭杰权翻看上次头脑风暴会时各人提出的点子,这些点子虽然记录下来了,但大家分析之后觉得目前还不是太成熟,暂缓落实的。
什么采用冲压工艺冲出竖折痕增加强度的,什么采用焊接工艺的。。。
走投无路的彭杰权必须从这几个点子里挑出个可行的方案。
焊接?先制作3毫米厚的钢板,然后把加强筋往钢板上焊?这当然便宜,但是强度很难达到要求,毕竞数控加工的等网格结构,那加强筋和壳板本来就是一体的。
如果要达到连接强度和数控机床刨出来的加强筋一样高,壳板就受不了。不管电弧焊、埋弧焊、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都一样。
彭汉杰翻查江三工、蒋筑英主编的《工业流水线设计》第二卷:工艺技术,现在拿到手里的是1982年版。翻到“焊接工艺专利"部分,很意外地,彭汉杰发现这部分的条目比上一版多了点内容。
在“摩擦焊"下面多了一个衍生分支:搅拌摩擦焊。
“1967年,苏联工程师克里缅科提出了这个粗略的想法。我们去年觉得这个想法比较有意思,就把它挑出来买了,拿回来进行完善。”
“它可以保证两个焊接物件间的相位固定。此外,它可以用来焊接特别细长的物体。”
“我们是注册专利了,但是现在。。。。没有成熟的搅拌摩擦焊机以及工艺手册。”
搅拌摩擦焊的专利持有单位是北京钢铁学院的焊接工艺实验室。虽然这个工艺是克里缅科提出来的,但是知识产权已经在实验室名下了,而且克里缅科也在中国了。
摩擦焊早就有了,比如一根钢柱想焊在钢板上,就把钢柱贴着钢板,高速旋转。旋转摩擦生热,这就让钢板和钢柱的接触面发生些物理变化,摩擦到位了,钢柱停止转动,你就会发现钢柱和钢板
已经融为一体。
摩擦焊的问题就是焊接成功时不能保证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比如,如果不是钢柱而是六边形柱,当钢柱停止转动,两者最终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不知道六边形柱会停留在什么相位。
彭汉杰:“搅拌焊的意思就是,把两个物件贴合在一起,然后用一一个圆柱形摩擦工具,你们叫做探针,在两个物件的结合部位蹭?”
“对,蹭一蹭就会发烫,摩擦生热嘛。探针高速旋转并向前移动,这就完成焊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