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续艰难的行军过程中,由于给养持续不足,许多军马不得不靠啃食路边的野草度日,但因野草缺乏营养,很多马匹很快便因胃胀或中毒而死去。而饮用水的短缺也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士兵只能依靠沼泽水维生。由于
取水点混浊且未经过任何处理,饮用后极易引发腹泻和疾病,整个军队中疫病蔓延,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更为致命的是俄军采取的坚壁清野战术,在撤退过程中,俄军组织村民烧毁房屋,藏匿或焚毁粮食草料、污染水源,彻底摧毁沿途一切可以被法军利用的物资与基础设施。于是法军前进的道路所经之处,皆化为焦土一片,寸
草不生。
这不仅使以战养战的理想彻底破产,也逼迫法军继续消耗宝贵的后方物资。
在这种双重困境,即后方补给系统难以为继,就地取给彻底落空的局面下,军队的内部秩序开始逐渐崩坏。
大量疲惫不堪、饥饿难忍的士兵开始主动参与抢劫,无论是民居、村庄,甚至己方的后勤部队。一旦遇到粮仓或物资储备充足的地点,士兵们不再等待命令,而是蜂拥而上,争相哄抢。这种无组织,无计划的抢夺导致了大量
物资被浪费,部分还在争夺中被毁,无法进行有秩序的分配,后来甚至发展到抢劫自己军队的补给军队。
进入俄境仅一个多月,法军的非战斗减员就已经高达13万人,死亡的马匹更是超过了8万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支庞大军队在饱受饥饿、疾病与寒冷的夹击之下逐步瓦解的过程。士兵们成群结伙地逃亡,士气如同雪崩,眼
睁睁看着同袍死去,谁也无法阻止这种逃散的趋势,哪怕是拿破仑,也无计可施。
到了这一步,其实征俄战争已经失败了。
只是军队虽然还在往前走,但已经只剩下惯性,意志早就像冻死在路边的马匹那样,僵硬,冰冷、毫无生机。
接下来,就是做决定了:要么继续往前,梭哈一波,孤注一掷;要么掉头撤回,承认失败。
。。。。。。
“无论是宪兵司令,还是辎重车队的车长,或是参谋部的军官,他们之中对我克尽其职的一个也没有。”??拿破仑爆典。
到了杜鲁奇这边,驾驭后车的达克乌斯,充分借鉴了这些前车的教训。没办法,谁让他有太多前车之鉴可供参考呢?
除了拿破仑的半岛战争与征俄惨败,还有这个世界的第三次反攻奥苏安。
那是杜鲁奇和阿苏尔之间最为惨烈的一场持续性战斗,是两支老对手之间的巅峰对决。双方你来我往,屡战屡攻,屡攻守。
到了后期,杜鲁奇挺进了奥苏安的内环王国,而泰西里斯则果断采取了焦土政策,宁可烧光田野与城镇,也不让杜鲁奇获得补给。最终,被饥饿与干渴折磨得近乎崩溃的杜鲁奇军队只能仓皇撤退。
从纳迦瑞斯的焦土一路打到塔尔?安列克,又从塔尔?安列克苦战至枯萎群岛,最后,杜鲁奇被彻底赶下了海,只留下满目疮痍的战场。
达克乌斯虽然在名义上并未在杜鲁奇陆军中担任任何正式职位,但事实上,大量的规章制度、政策方针、新式组织构架,都是按照他的意志一手塑造出来的。卡拉希尔作为他的坚定支持者,几乎就是他的化身,是将“达克乌
斯理念贯彻到底的执行者。
从一开始,他就明确放弃了在占领区强制征收粮食的打算。
谁让杜鲁奇现在要『洗白』呢?
谁让马雷基斯要成为凤凰王呢?
过去那种靠杀戮与掠夺维系的旧秩序已无法再适用于新纪元,这就是达克乌斯设定的政治基调,一旦定下,许多策略就不得不随之调整。
另外,征粮怎么征?
那可是大有讲究的,对于军需官而言,“标准”这个词中隐藏着巨大的操作空间,而达克乌斯又太清楚杜鲁奇的尿性了。在他的认知中,一旦允许他们依旧以旧思维处理新局势,问题只会接踵而至,雪上加霜,一旦战事不
利,后续的麻烦事就要开始接二连三的出现了。
而且,征粮的方式极不稳定,哪怕想征,也未必征得到。
萨芙睿王国人口稀少,根本无法满足社鲁奇军队庞大的物资消耗。艾里昂王国相对好一点,但它能提供的也仅限于牧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口粮。其他地区………………
目前没有进攻需要。
伊泰恩王国或许可以,但伊泰恩是杜鲁奇的基本盘,是目前难得的稳固区。达克乌斯的目的是建立长期统治秩序,而不是制造动荡和敌意。如果现在在那里出现饥荒、征伐、甚至游击战,局势将会迅速滑向不可控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