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新政已初见成效,百姓安居,士绅亦渐有支持之意。然若无朝廷之支持,恐难长久。恳请殿下于适当之时,向陛下进言,使新政得以推行。”
写罢,他将信封好,命人连夜送往京城。
……
京城,东宫书房。
朱瞻基接到密信后,沉思良久。
“朱承志果然有远见。”他低声自语,“他知新政虽在江南见效,但若无朝廷支持,终难长久。”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
“李先生虽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梦。”他低声说道,“而是一条路,一条通往大明未来的路。”
他提笔,写下一封奏章,准备择机向陛下进言。
……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站在堂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兵变,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这是李玄真的遗言,也是他的誓言。
“大明的未来,不该只是权贵的博弈,而应是万民的福祉。”他缓缓开口。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
朱承志的密信抵达京城后,朱瞻基并未立即进言,而是选择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他深知,父皇朱棣虽雄才大略,但对江南新政始终存有疑虑。尤其是新政削弱士绅权力、扶持寒门之举,更令朝廷中许多重臣不满。
“若贸然进言,恐怕会适得其反。”朱瞻基在书房中踱步,思索良久。
他决定先试探父皇的态度。几日后,他借着陪侍皇帝用膳的机会,试探性地提起江南之事。
“父皇,江南近日传来消息,说朱承志在嘉兴设立义学,已有数百名寒门子弟入学。”朱瞻基语气平静,“此举虽有争议,但地方百姓颇为欢迎。”
朱棣放下筷子,淡淡地看了他一眼:“朱承志,此人倒是有几分胆识。不过,士绅之权,乃大明根基。若一味削弱,恐生动荡。”
朱瞻基拱手道:“儿臣以为,士绅之权,若能与民共享,反可稳固地方。百姓识字,便可明理,亦可为官府所用,非但无害,反而有益。”
朱棣沉吟片刻,未置可否。
朱瞻基见状,知父皇心中仍有顾虑,便不再多言,只道:“儿臣只是听闻此事,特来禀报。”
朱棣点头:“江南之事,你多关注。若真能利民,朕亦不反对。但若触动根本,便需谨慎。”
朱瞻基心中一喜,虽未得明确支持,但至少父皇并未反对。
……
与此同时,莲心学堂的教学逐渐步入正轨。朱承志亲自挑选教员,皆为寒门出身,且经过严格考核。学堂不仅教授四书五经,还引入算术、律法、地理等实用课程,旨在培养真正能为国家所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