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人,学生中已有不少人能写文章,甚至能解读《大明律》。”赵烈兴奋地禀报。
朱承志满意地点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百姓识字,不只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明理、守法、自立。”
王守仁亦道:“若能在江南设立百所义学,十年之内,便可培养出一批真正为民所用的官员。”
朱承志目光深远:“是啊。若这些学子将来能进入官场,便能真正改变大明的治理方式。”
……
然而,好景不长。江南的变革,终究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不久后,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送到了朱承志手中。
信中写道:
“朱大人,近日朝中已有大臣上奏,指责江南新政‘动摇士绅根基,破坏礼法’。更有言官弹劾朱大人‘擅权专断,图谋不轨’。望大人谨慎行事,切勿激化矛盾。”
朱承志看完信,眉头紧锁。
“果然来了。”他低声自语。
王守仁皱眉:“朝廷终究还是坐不住了。”
朱承志沉思片刻,道:“我们不能退。若此时退缩,新政便前功尽弃。”
王守仁点头:“属下愿与大人共进退。”
朱承志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天际:“莲未凋,灯未灭。只要百姓得利,新政便不会被否定。”
他转身,目光坚定:“传我命令,继续推行义学,不得有误。”
……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瞻基也在积极运作。他知父皇对江南新政仍存疑虑,便暗中联络几位支持新政的官员,准备在朝会上为江南新政辩护。
“殿下,此举风险极大。”一名亲信低声劝道,“若陛下震怒,恐连殿下也会受到牵连。”
朱瞻基淡然一笑:“若连我都退缩,谁来为江南百姓说话?”
他坚定地说道:“李先生留下的理念,不该被权贵所扼杀。若新政能利民,便该继续推行。”
……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站在堂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兵变,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这是李玄真的遗言,也是他的誓言。
“大明的未来,不该只是权贵的博弈,而应是万民的福祉。”他缓缓开口。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