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村村民并不知毕君庭与卢绡铜的存在,倒是见到不少次李永生院子里多出两只狐狸的身影。
自李永生成年后,村民们便不再管李永生食住。李永生从小便是吃百家饭长大,他无父无母,尚在襁褓中便被父母抛弃,丢进了海里,得幸当时海水涨潮,便将盛他的木盆顺着潮水荡了回来,被乔海村村长拾到。
村长向来以慈悲为怀,悲悯苍生,救下这个孩子,带回了乔海村。
李永生便是在乔海村的每位村民手中带大的。
吃百家饭,穿百纳衣。
乔海村民风淳朴,百姓纯真,他们宁可自家孩子少口稀汤,也不会饿着李永生;宁可自家孩子脚后跟外露,也不会让李永生光膀。
李永生长大后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村里人便东拼西凑,将村里村长以及几位从前富裕过的大户家里的诗书讲经送给李永生,希望他能够考出功名。
最开始,李永生不负众望,以童生的身份一次考中秀才,名列第一,为案首,引得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恭贺,说李永生乃是天降神童,将来必定有大作为。
李永生自己也满怀抱负,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华与知识,一定闯出一片天!
可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他连举人都考不上。
一连多年,他数次参考,却数次落第。
如今有了卢绡铜在身边,李永生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坚信这次秋闱,一定能中举人!
适逢八月金秋弄风,三年一度的秋闱如约举办,李永生得了卢绡铜从文曲庙里求来的香蒲,戴在身上,带着一身的志气与狂傲,踏上铺满侥幸与暗器的升官路。
李永生才高气傲,自诩学通古史,博冠古今,在考场上挥斥方遒,大展笔墨,尽兴而归。
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一个禄禄无名的寒士,靠着一份无人递荐的考卷,怎么可能登的进院府大人的眼睛。
那些世家大族早就通过钱银官爵垄断走了下士通往富贵的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世道本不公平,那些考卷叠放在监临大人案前,一个个人名堆杂其中,后世的糊名制或许能存一丝公正,让监临看不到人名,批卷的时候或以能公平两分。
可这时不是,这个时候的卷名大剌剌地摊在监临面前,哪是大户人家子弟,哪是无族寒士,一眼便能看出。
一个无势无力的社会最底层人,注定与榜无缘。
恰逢当年天大寒,高知府大人妻子身子骨向来虚弱,身患残疾,畏冷怕寒,怕是挨不过这个秋天了。高知府爱妻心切,不惜重金求天底下最厚实、最御寒的狐裘,只为讨夫人安心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