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将迫使大量手工业者和部分农民失去工作,而后者则会创造大量本不存在的工种,这些工种的生产所得并不能维持基本生存,就只能去购买粮食、购买衣物。
如此,迫使社会财富流通,商业行为剧增。
只是受限于科技水平,工业真的不好发展。
哪怕有陈家工坊的例子在这,再加上书院嘉奖新发明,这些年下来别说工业器械进步不大,就连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都没能推广开来。
不是大家看不到这样做的好处,而是没有这样做的需求和动力。
这些年来受陈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军工生产,质量标准、流水线生产、大型机械参与,全都在军工生产上应用了。
说起来在陈佑的指点下,原始蒸汽机也做出来了,不过效率极低。算上制造成本,生产投入远远大于产出。
通过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的想法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陈佑轻叹一声。
客观条件限制真的没办法,只能尽力适应。
在阁楼上站了一阵,估算时间差不多了,他下楼赶往真理堂。
马上有一堂课要讲。
当他从后台走进真理堂,偌大的真理堂内密密麻麻坐满了人。
基本上都是学生,也有部分讲师。
在书院做到教授,基本上是无心仕途了,如果陈佑的讲课内容不是他们感兴趣的,根本不会浪费时间来听。
只有那些年轻的讲师,如果依然有入仕为官的心思,才会一场不落地参加陈佑的课。
上课钟声响起,陈佑迈步走上讲台:“今日内容为农业之理与农业发展方向。”
所谓农业之理,其实就是农业科学。只不过如今说到“科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科举考试中的学科”,所以陈佑只能用“万物之理”来形容客观规律,经常被省称为“物理”。
开场一句话后,立刻有仆役把一个木板架子搬了上来。
这木板架子上贴着几张白纸,其上分别写有“良种”、“经验”、“器械”。
“天下之重,莫过于农事!农事者,在于良种,在于经验,在于器械。”
陈佑扫视堂内诸人,朗声道:“这农业之理,通俗来讲就是经验。
“何时播种、何时除草、何时浇水、何时收获,这是经验。
“种植疏密几何,可有套种,可有轮种,这也是经验。
“种苗深浅,水旱几许,这亦是经验。”
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加重语气:“将此等经验收集、总结,提炼出正确的经验,剔除错误的经验,如此可得农业之理!
“书之文字,流传当时后世,乃是学者之责。推而广之,以益天下农民,乃是官吏之责。
“诸位在书院求学,某今日先说一说如何把经验提炼成为物理。”
……
一个半时辰,陈佑终于讲完了这堂课。
重点就两个:希望有人能把当前总结出来的农业之理研究得更加深入,看能不能通过除了推广良种之外的法子提高单位产量;也希望有人可以发明出来提高耕种效率的器械,降低农业成本。
这节课对书院学生来说,也就听一个有趣,但如果传播出去,就会有很多人想尝试能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