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一途天分不高的,老老实实积累六年九年,然后去拼一拼运气。
在徐师进看来,如果真的考不中,放弃科举从事其它行业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他赞同陈佑在书院开设这么多与科举无关课程和机构的原因。
反正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为了能发财致富甚至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只不过,他反对让还没到放弃时候的学生接触理化、医药等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尤其是能赚钱的医药,会让本该专心科举的学生分心。
说实话目前除了科举,学习理化之类的真可以说是要钱没钱、要权没权,陈佑不能拿学生们的前途开玩笑,也赞成徐师进的想法。所以书院没有面向九年教育内的理化医药等课程。
如今,随着科举选官的数量变多,徐师进就想更进一步为科举服务。
陈佑看着眼前一个接着一个发言的下属们,有些无奈。
难得他们的意见如此统一,哪怕同经学院矛盾比较大的算学院,也认为徐师进的想法非常棒。
然而,这和陈佑的想法不一样啊!
他一直想推动的是各科地位平等,最起码强势科目和弱势科目不能相差太大。
这要是专门为科举选拔精英班以及允许跳级,不就是表明“科举就是高高在上”吗?
可若为其它科目同样选拔精英班,又担心误了在科举上有天赋学生的前途。
说到底,还是当今时代没有那么那么多同官员相差不多的职业!
有水平的好老师不好找,既能当好老师,又能做好管理的文人更难寻。
陈佑若是强行否决徐师进的建议,他真怕这些人当中有请辞不干的。
权衡一番,陈佑只得暂时放下执念,等所有人都说完,他微微点头道:“那就照为贤先生所言。只不过这个标准得定好,不怕标准高了,就怕标准低了,到时候惹人笑话也就罢了,徒耗人力物力才是损失。”
第六百四十七章农商仍需费心力
此事定下,书院庶务就算处理完了。
徐师进、李华宇等人各自散去,陈佑独自走上二楼,扶着栏杆察看书院。
这段时间各地主贰官的奏章公文陆续送抵洛阳,有些是单纯表忠心,有些则是真的有事顺带表忠心。
京内京外文官武将全都表明态度继续听天子的话、听中枢的话,陈佑这个首相稍稍稳了些。
接下来就需要在巴宁泰回京之前掌控朝堂,以免巴宁泰携大胜之威回京争权。
至于说耍阴谋手段致使本次讨伐定难军失败,陈佑还做不出来这种事。
人总得有底线,今日他若是能为了获得权力使得前线兵败,明日就有可能为了登临帝位效仿石敬瑭!
当日四条安国之策,继承先相公之政正在实行,文武官员晋升制度正在重新制定,科举等明年再次扩招就行了,剩下军事目标的调整还要等两年。
重农事也在做,除了书院新成立的农学研究所,中书还令各州县梳理本地农时上报中书下宣黎民。
关于商业,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规范商税和保证交通安全顺畅。
要想促进商业稳定发展,还得从工业入手。
商业行为是多余物资的交换,如果大家都是男耕女织自产自销,就不存在商业行为。
如今天下,像洛阳、汴梁这样的大城市,那自然是商业发达,饮食百戏无一不有。但放到普遍的小城市,买卖最多的还是米、油、盐这类基本生活所需居多。
所以,如果想让商业繁荣,必须要击溃小农经济!
而要击溃小农经济,则需要用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并推动社会分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