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二凤魂穿扶苏少年时 > 第 2 章(第1页)

第 2 章(第1页)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歇息吧。”

“诺”宫女领了命令,缓缓退出。

李世民望着舆图,根据自己对史书的记忆,重新推演秦赵【肥之战】(宜安之战)的过程。

‘谋定而后动’,在发动灭六国战役之前,秦王嬴政就制定了一个正确高明的灭六国之策。

宏观上,秦王采纳了魏国军事家尉缭的建议:凭秦之强,将诸侯国王看作郡县之主,为防止六国合纵亡国,需不吝钱财,赂六国之权臣,乱其朝纲,毁其肱骨,则六国尽可灭。

时任客卿的李斯根据六国地理位置、战争实力、国土面积等综合因素考虑,建议秦王实施‘先灭韩赵,后扫楚魏’的战略方针。

韩国实力弱小,却如一根鱼刺,扼住秦国出关消灭六国的咽喉。

楚国面积广阔,战略纵深较大,齐国位居较远的东方,消灭顺序相应靠后。

李斯替秦王制定三条消灭六国的方案路线:北路、中路和南路。

北路:从太原上党河内地区(今天的长治、晋城等)向赵国进攻,灭赵之后可继续攻魏,或者北伐攻燕;

中路:从伊洛地区进攻魏国、韩国,消灭之后,向东可攻齐国,向南可灭楚国;

南路:先灭弱韩,后攻强楚。

最后秦王采取了最稳妥的北路出关战略,因为无论中路攻魏,南下攻楚,赵国都可能会趁虚而入,导致秦国腹背受敌。

只有选择北路,有太行山等天然屏障可御强敌,待北灭赵国之后,没有后顾之忧,随时都可转向中路和南路。

微观上,秦国改良武器,实行军功爵制度,两军对峙,秦军战士看到敌人的首级恍若看到金银爵位一般,拼了命地往前冲。。。。。。

正是因为总战略方针没有错,所在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纵然遇到了一些挫折坎坷,但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世民用笔将舆图上的宜安、赤丽和邯郸等地圈了起来。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信息,秦军已经攻占了赵国宜安等地,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心惊,紧急调换李牧前往抵御秦军。

李世民推算,估计赵将李牧已经率边防军前往宜安,与第一批从邯郸派出的赵国军队汇合,现在赵国几乎所有的军力都在李牧手中。

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在桓齮没有进攻肥下之前赶到宜安。

只有这样,才能阻止秦国十万将士殒命的悲剧。

因为李牧奉命率军到了宜安之后,通过对双方实力的评估,没有采取紧急进攻、击败敌军的策略,相反坚守壁垒,守城不出,并且给城中将士很好的伙食,养精蓄锐。

李牧沉得住气,但屡战屡胜的秦将桓齮则没有如此耐性。

他认为秦军出关远途作战,后勤补给是一大问题,他们无法像赵军一样长期固城自守,必须尽快解决战斗。

既然赵将李牧当起缩头乌龟,胆小弱懦,不愿正面作战,那么他准备想办法引蛇出洞,逼着赵将李牧出来跟他作战,待李牧领军出战以后,再在半路设好埋伏,歼灭赵军。

这个作战方略算得上高明,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李牧看透了秦将桓齮的意图,并且将计就计。

为了诱使李牧上钩,桓齮亲自率主力军进攻肥下,想让赵军走出坚固军事堡垒,前往肥下救援,再伺机于途中设伏灭之。

赵国将领赵葱乃赵国王室宗亲,在军中担任重要之职,同时起着一定的监督作用。他认为肥下有难,他们理应率军前往救援。

李牧道:“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注1】”遂不采其建议。

李牧认为既然桓齮率领主力军进攻肥下,那么他们的宜安大营定然守备空虚,所以决定率军偷袭。

秦军守将被赵军连日的闭城不战所麻痹,疏于防范,而且主力部队亦不在,最终秦军大营被李牧顺利占领。

此次战役,赵军抓获大批秦军俘虏,同时获得了许多粮草辎重等补给。

李牧料定桓齮会率军返回救援,所以在其必经之路佯装正面派军迎敌,同时在两侧隐蔽处埋伏了主力军队。

待桓齮率军与赵军作战后,李牧安排的两支主力军从两侧杀出,直接像两把尖刀一样,刺入秦军心脏,打秦军一个措手不及,同时李牧还派一队骑兵切断秦军后路,导致秦军被围困,十余万将士伤亡。

此战,让李牧扬名,让桓齮兵败身亡,秦军亦损失惨重,秦灭六国的征途整整被推迟了三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