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不会出错,霍骁也不会出错
凌七将东方景明的消息传回明华殿时,霍骁正在批阅奏折,同时拾玖也在跟他汇报太后准备举办“秋宴”一事。
闻言,他只是朱笔微顿,便再无其他动作。
只是殿内跳动的烛火,映得他眼底的冷意忽明忽暗,没有半点柔和。
“穿黑衣、遮面容,借孩童传谣……”霍骁朱笔轻动,在奏折上写下斥责之语,很快便有了思路:“凌七,去查巫睢那边的动向,同时大肆散播东方侍中为塞北为江南做的贡献,其余的不必做。”
凌七不解:“陛下,不切断谣言的传播吗?”
“朕与东方爱卿情投意合,光明正大,为何要惧这些谣言?”霍骁重新拿起一本奏折:“况且百姓真正关心的从来只有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朕和谁有情他们根本不会在乎,在乎这些事的只有宗室和朝臣。再者百姓从来不是可以任意操控的愚民,他们有自己想法与判断,自是分得清忠与佞。”
凌七退下,霍骁看向拾玖,吩咐:“再派一队人守在东方府外,暗中保护好东方远航夫妇,朕不希望他们再被牵扯其中。”
“是。”
待拾玖也退下,霍骁铺开一张宣纸,提笔蘸墨。
笔尖落下,写下了“秋宴”二字。
太后设宴邀百官,明着是赏秋,实则是想借百官之口,将“失德”的帽子扣死在他头上。
他冷笑一声,笔锋一转,在“秋宴”旁添上“防汛功赏”四字。
太后想借宴发难,他偏要借宴立威,让所有人都看看,他这个皇帝,究竟是“昏聩无道”,还是“心系苍生”。
次日天未亮,凌七便带回了消息:此人与巫睢的关系应当非比寻常,他根据百姓描述追寻到了此人的踪迹,然后看见他直接翻墙入了巫睢的府邸,并再未出来。
霍骁听完,颔首不语,只是换上朝服,往大殿的方向走。
今日的早朝,注定不会平静。
果然,他刚落座,吏部侍郎张启便出列上奏,语气带着几分谨慎。
“陛下,近日京都民间流言四起,传唱关于您与东方侍中的歌谣,恐有损皇家威严,动摇民心,还请陛下三思应对之策。”
话音刚落,便有宗室老臣纷纷附和。
“陛下!男子相恋本就不合伦常,更何况东方侍中身居要职,与陛下过从甚密,难免让人揣测其用心!若不处置东方侍中,平息流言,恐难安百官之心、平民之怨啊!”
霍骁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内,最后落在东方景明身上。
墨绿色的官服加之其身,衬得他腰板笔直,而他的神色亦泰然自若,面对弹劾,没有半分惊慌。
四目相对的瞬间,霍骁眼中的冷意消散些许,他随即抬手,止住了百官的议论。
“诸位所言,朕已知晓。但在处理‘流言’之前,朕有一事想问问诸位,江南防汛之时,东方侍中千里驰援,以自家之力筹集粮草与物资送往江南,救下江南无数百姓的这份功绩,诸位看见了吗?”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霍骁继续道:“再往前推,组织商户为塞北筹粮捐款之时,也是东方侍中最为积极,甚至在此事开始之前,东方侍中的家里就已经在往塞北运粮,他若真如流言所说‘惑乱朝纲’,为何要如此行事?”
宗室之人还想反驳,却被霍骁打断。
“至于‘男子相恋不合伦常’——朕且问诸位,祖制之中,可有‘帝王不可动情’的规矩?朕心悦东方侍中,只因他心怀家国、品性端正,与性别无关;朕重用他,也只因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与私情无关!”
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帝王的威严:“若仅凭一首不知来源的歌谣,便要处置有功之臣,那日后谁还敢为大乾效力?谁还敢为百姓谋福祉?!”
百官被他的气势震慑,无人再敢多言。
霍骁见状,龙袖一甩,原地下朝。
唯有走到东方景明面前之时,脸色才稍有缓和,并把手伸到了他面前。
“爱卿,可愿继续与朕同行?”
盯着那宽大的掌心看了一会,东方景明将手搭了上去。
“臣,百死不悔。”
东方景明回答的掷地有声,被帝王牵着走时也未露半分心虚与退让,只有坦荡与坚定。
蓦的,一阵秋风卷过,吹起二人垂落在身后的长发。
彼时,长发交织,不分彼此,亦如他们交握的双手,难舍难分。
第82章目光
秋宴定在祥宁宫西侧的澄瑞园,入园需经一道九曲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