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邑仓皇抬头,更已无一丝血色。
帝辛至此已丧失了对他的最后一点情分,长叹一声:“邑,余视你如儿,且你素无错处,余供你两样选择。第一样,你认余为父——改子姓,舍姬姓。余会将你封侯,还要你位列三公。你将是周原最年轻的候,比肩鄂侯禹、崇侯虎。”
周伯邑一怔,轻问:“可、可我父……”
“叛臣贼子,醢之祭天。你食下他的肉,以证忠心。”
“轰隆——”大殿之外,阴沉铅云中传来雷阵巨响,天地随之颤动。
周伯邑脸色铅白,嘴唇发抖,又问:“那,那第二样选择……”
帝辛表情威严,身躯挺直,语气转而冰冷,“君子六德,忠为首。你若不做此选择,便是不忠。你若不舍姬姓,亦不舍昌,余会如你所愿,封昌为西伯侯,位列三公。羑里那边余已问过,照他如今身体,撑不过三月。”
最后一句若泰山倾倒而来,“但为证周原忠心,需由你代他祭天,侍奉先祖,以儆后人。”
周伯邑身子一软,瘫坐在地。
帝辛捏起他的下巴,悲悯地轻声道:“邑,同样的选择,我也已告知昌。你可想知道……你一心所念的父,会做何选择?”
是父死留子,还是子为父亡?
【📢作者有话说】
1。八佾[音意]:周代天子用的樂舞(姑且让商也用吧)佾,指舞列。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八佾」是纵横各八人,一共六十四人。《论语.八佾》:“八佾舞於庭……”
2。以凤血鹤羽祭祀:见《山海经》。玉琮玉璧:通灵祭祀用。
3。亳土[音薄]:商汤古都。
4。“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尔雅·释天》
5。见小臣艅犀尊,作册般甗、小子四每簋、小子夆卣,……其实是征战人方时的遗留,就是和攸侯喜一起揍的那个部落,这里化用一下(因为这些名真的好诡异)
6。周原祖先姜嫄和商汤祖先简狄的名义丈夫都是帝喾(因为稷和契都不是帝喾亲生的)。但个人认为帝喾可能和后羿一样,与她俩根本毫无关系,是硬造的人物,甲骨文里从没出现过,或者即便存在,也并不具备权利属性。尤其《诗经》里“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中「子」这个字,应该指代的是简狄,而非简狄的儿子,因为“子”在古代从来是可以指代女性的。譬如《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这里的“子”就指鬼侯之女。再者从逻辑来说,颂祖时,颂的肯定是最早的王。之前是母系氏族时期,天帝授命有娀女生商,所以她才该是成汤始祖,也就是玄王。
另来甲骨文里所谓的高祖很多,就是说远古祖先的意思,譬如高祖河(见甲骨文32028),所以所有死得早的商王都算高祖,和后世的高祖区别很大。
而甲骨文里出现的高祖中,有一个叫「夒」的,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帝喾,这也很扯,不但没有依据,而且夒是「母猴」的意思,怎么也应该是女性。夒字的甲骨写法多变,一会儿像豌豆射手,一会儿又像「鸟」,和毛公鼎纹的「夒」字不像,更完全与「喾」这个字有没任何关联。
个人觉得这个字是鸟和猴子(人)的结合体,符合简狄吞燕卵怀孕的神话,所以推测夒更可能只是有娀图腾,有娀图腾为鸟,结合的另一个部落图腾是猴。毕竟在上古,如果是两族融合产生的新族,图腾也会融合在一起,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图腾就越来越复杂。——写完这段感觉自己相当民科了……
文中姑且认为夒是始祖,封号按照古制,先排序、后封号、再氏族、帝+名、后人尊称妣+圣排序。
90?赏贝赏爵不赏其主
◎知人知面不知其心◎
诗曰:
封侯易耳父当诛。
生恩旧情尽归无。
丹心跪地凝凄色,
长揖天子血作图。
或请吾亡父封侯?
哀怜衰躯且归周。
冷殿翻覆生死卷,
裂骨殒身命为酬。
大雨终于倾盆落下,檐边悬瀑,渠涌溪流。
雷生候在宫殿外,不敢去屋檐下避雨,只站在雨里,双脚泡得白肿,又不断踮起,试图看到公子身影。
也不知等了几个时辰,反而是费中撑竹伞出来,玉面凝重。
雷生忙迎上去行礼,“多伊,敢问我家公子如何?”
费中迟疑一瞬才低声道:“天子将封汝君伯昌为西伯侯,明日归来即册封。你早些归去准备。”
雷生闻言,大喜过望,正转身欲走,又停住问:“敢问我家公子何在?”
费中面无表情:“明日册封,自会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