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东吁叛逆的平叛大计,已在中枢决策层达成了共识,这在楚凌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自正统三年起,大虞中枢经历一次次风波,朝局动荡不停,紧密围绕皇权巩固而变的,是一批批旧臣的倒下与新锐的崛起,这使大虞形成一次次的洗涤,永昌朝已成过去,一帝三后过渡的时代落下帷幕,属于全新时期的正统朝,正在逐步增强对天下的凝聚及影响。
今下被楚凌初划正统朝决策层的文武重臣,需要用一场极致的抗压测试,来确立在中枢的位置。
正统四年的对虏之战,是楚凌没有对外有任何商榷,乾纲独断下发动的战事,恰是这场北伐,标志着楚凌在那至尊宝座上,没有任何的争议或别的。
乾纲独断,在今后一段时期,还会在正统朝上演。
因为楚凌需要将自己的意志和决策,不断地下沉到大虞每寸疆域,以此来调动一切资源来完成部署。
不过在一些事宜上,楚凌需要有一批肱股栋梁,在中枢及地方的重要位置,为自己紧盯着一些领域。
所以就有了这次东吁叛逆的平叛大计。
楚凌需要看看,被他划为中枢决策层的重臣,在面对内部有分歧、状况下,要对外部彰显大虞威慑,如此复杂多变的处境下,他们一个个的表现到底如何。
这天下是楚凌的不假。
但是统御和治理这天下,是需要有一批肱股栋梁,在重要的位置上,去发挥出各自作用及影响的。
作为他们的最高统帅,楚凌要看清他们每个人。
战争机器的开启,是需要一定的预热阶段的,不是说前脚刚明确了军事目标,紧接着仗就打起来了。
统筹主导过一次对外战争,让楚凌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了。
虞宫,大兴殿。
别看针对东吁的战事,已经在中枢决策层达成一致,但是氛围却没有太大改变,一切都跟过去一样。
位处虞宫的楚凌,感受到中枢有司没有太大变化,一切都在按着原有轨迹运转,对此楚凌是很满意的。
倘若前脚刚明确一些事宜,后脚就传的沸沸扬扬,楚凌就要考虑一件事,把泄露消息的人严惩。
不管是有意的,亦或是无意的,连这点战略定性都没有,大虞如何在这大争之世下伟大起来?
说起来,处在正统朝权力顶端的文武重臣,又有哪个是简单的?
别管是一直都在的,亦或是后期擢升的。
他们经历了别人未曾经历过的,两次新旧权力的更迭及冲击,还有夹在中间的更复杂政局动荡,别说是在大虞一朝很罕见,即便是在前朝也是少有,哪怕在前朝,不乏后宫掌权,权臣当道这类现象,可问题是这往往持续十余年,甚至是更久,像这样在短短数载内,就经历多变故,中间还伴随有内叛外战,根本就是找寻不到的。
正统这一年号,注定是不同凡响的。
因此正统朝的君臣,注定也是非凡的。
“你能考虑到北虏公主,可能没有返回封地,而是潜入到西川境内,证明你是真的用心了。”
大殿之内,罗汉床上。
楚凌御览着所持奏疏,言语间透着赞许与欣慰,听到这话的鸿胪卿尹玉,这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些。
说实话,即便是到现在,尹玉还是有些恍惚的。
毕竟这仗打的太频繁了。
北伐是正统四年发起的,但是到了正统五年才结束的,这期间大虞中枢也好,地方也罢,是存有各种风波与变动的。
眼下正统六年还没结束,关键是因为先前的一些事宜,导致一些状况,紧密围绕着国朝抡才暴露出矛盾。
按着正常的逻辑,一切应已国内为重,只有将问题给解决了,朝局也好,社稷也罢,才能安稳下来。
但是大虞外部的形势变化太快了。
东吁国主的死,这是会引起连锁反应的。
哪怕其在活着时,在东吁权柄被架空,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太大,可是人死了以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甚至在准备这份奏疏时,尹玉的思绪有些飘散,如果是在大虞,今上没有掌权,没有理政,那么大虞是不是就会像东吁叛逆一样?
也是想到了这里,尹玉不敢再想下去了。
现在的大虞不是那样的!!
“对于我朝来讲,针对东吁平叛一战,最占优势的窗口期,大概就是两个月徘徊。”楚凌将奏疏合上,抬眸看向尹玉,声音低沉道。
“在这期限内我朝要做的太多了,兵马调动,粮草调度,对内严守,对外迷惑等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东吁的攻势要展开,一句话,等到北虏、西川、南诏各国知晓,我朝精锐要杀至天门七关一带,最好能夺占三到四关,以形成对东吁的战略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