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我们收到了1421个有效的参选作品。
“经由国防部特邀的雕塑家、建筑师组成的评审团队对1421个作品进行严肃的评判与比较,现在确定:”
“林瑛女士投稿的第1025号作品中选。”
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简称越战纪念碑,正式动工了。
林瑛,华裔,1959年出生,设计这座纪念碑时在耶鲁大学读大四。
1421个参赛作品里面不乏高耸入云的大石碑,但这显然不合适。
也有带造型勇武的美军士兵雕像的纪念建筑,这也被淘汰掉了。
参赛作品中还有一些并不勇武的雕像,士兵或迷茫或绝望,身上裹着伤,有的参赛作品的雕塑还包含躺在地上生死不知的美军士兵,看就让人很悲痛,这也不合适。
因为越南战争在美国人的记忆中甚至恶劣到了,主流美国民众甚至认为美军士兵的牺牲都是毫无价值的。毫无价值的东西就不值得让后人看见,哪怕你牺牲掉了。
你树起个让人一看就很悲痛的雕像是什么居心?悲痛,就意味着对死难者的共情,共情,就意味着你承认他们为国家付出的牺牲,就意味着为国家奉献生命是一种殉道式的荣耀。众所周知国家是王
八蛋,只要有机会,美国政府会会分分钟卖了美国民众,爱国(爱政府)的是傻又,所以禁止在雕塑中表现士兵为国牺牲。
林瑛的1025号作品就充分考虑到了现在美国主流民众的心态。这座纪念碑从远处看过来是看不见的,它和地平线平齐,地面上没有任何凸起的物件。
“纪念碑"主体低于地平线,是凹槽中道带弯折的石壁,石壁上面刻着9万1千多个名字,都是在越南战争中阵亡或意外死亡的美军士兵。为了战争失踪人员在以后发现或确认死亡之后的名字有地方
可刻,石壁上还留有空位以便随时添加。
从空中俯视,纪念碑是一一个“>”形,这是士官肩章的典型元素,寓意这是一座退伍军人的纪念碑。
这个“>”形凹槽还给人另一种观感:伤痕。刻在地上的一道伤痕。
越南战争结束已经六年了。
美国也消停了六年,在这段时间未发动任何一场海外军事行动。
1981年初,美国组织了一个由学者、社会活动家、十几名记者组成的考察团前往越南访问,这在越南战争结束后是第一次过去虽然也有美国人到越南,但都是商人或企业家组团去做生意的。
战后的越南第一次呈现在美国媒体的面前。
在河内,考察团一时间觉得自己身处的不是越南而是中国南部这座城市太中国化了,街道、建筑风格差不多就是南宁的缩小复刻版。
河内市中心已经有了一个高层建筑构成的核心区,在核心区之外,是各种各样的新落成建筑。
“河内像南宁"的感觉也就来自这些新落成建筑。从建筑风格上就像,从楼层设置看也像:
约有半的建筑是6层,这是因为中国的市政建筑设计规范法规定,超过6层的建筑必须安装电梯。
约有四分之一的建筑是12层,因为中国的市政建筑设计规范法规定,超过12层的建筑必须有消防通道,电梯至少要有一台是可以供消防设备出入的大电梯。
越南的建筑也遵守中国的建筑设计法律吗?遵守啊,因为越南是直接抄的。
。。还是抛开这些看看越南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