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会完全满意,但是能够接受。
因为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想要的就是中苏两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保持紧密的同盟关系。
用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话说:现在已不是1950年,苏联的人口结构早已恢复并有明显增长,四百多万苏联常备军装备精良,还有三万枚核弹头。在40年代末,斯大林和苏联高层很盼望在第三次世
界大战爆发时能有"来自远东的4000万把刺刀"助阵,现在呢,这已经不重要了。
与刺刀相比,苏联现在更迫切的需要是在自己的盟友体系内能有一个大工厂。
苏联的不少矿产现在的主要输出地是中国。木材有23输出到中国。石油中国也是重要进口国之一,而且和华约国家、朝鲜以优惠价买油相比,中国按市场价支付。中国是安理会五常,可以自由购买苏联的核反应堆甚至核潜艇,这是苏联为数不多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品之一。
中国的轻工业有充沛的产能,包括苏联民众生活和高级干部生活都不可缺少的消费品。更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借钱给苏联,而华约小弟们只会向苏联要钱。
中国在新条约的其他部分,也就是经贸合作方面,甚至提出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条款,比1950年的友好互助合作条约更进一步。
从现在开始,不仅苏联可以以国家的名义(财政部、国家计委)从中国获得贷款,其部长会议下属的各工业部门]和骨干企业也可以从中国开设在苏联各中心城市的银行获取贷款。
有这样的经济支持,苏共中央的大多数领导人表示“非常好"。虽然1980年的石油价格又进一步上涨,但苏联的各项对外开销也增长了。有中国提供经济支持,这对苏联的内政外交都是极大的利好。
总之在1980年3月,中国和苏联对条约的框架大致形成了共识,当然接下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所以直到5月3日,苏共中央都还在琢磨新条约当中应当加入什么内容、调整什么内容。
病重住院、只能时断时续工作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也是拖慢中苏条约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莫斯科机场,葛罗米柯走向苏联外交部长的专机,在机场送行的是苏斯洛夫。
“葛罗米柯同志,这次的北京之行你并不轻松。”
78岁的苏斯洛夫比两年前更加瘦削了,头发也掉了不少,眼袋很重。
葛罗米柯:“这一点我早有感触,和中国的领导人接触了二十几年,无论是毛还是邓,他们的目光都很犀利,似乎能看穿你。。。。。我会严守自己的防线。
苏斯洛夫:“他们的目光不是看穿了你,而是看穿了时间。”
葛罗米柯。。。”
苏斯洛夫:“中国正在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而且这一趋势是不可扭转的。正因为如此我在新条约的讨论中持有的妥协观点最多。”
葛罗米柯“是啊。现在有200万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公在中国获得了工作居住权:认同中国的价值观。还有更多的国家的公民,像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去过中国的,也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中国。最终中国会把所有这些国家的优点,所有的长处融合在一起,诞生一种新的文化。而苏联做不到。
苏斯洛夫:“苏联的未来并不在于维持自己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心,而在于我们内部。”
葛罗米柯:“这就是您对中国提出的中国金融业进入苏联表示赞成的原因吧。”
苏斯洛夫:“是。”
葛罗米柯:“但是,和你一样赞同这一条款的人,他们可未必是为了促进苏联国内的变化,我看有不少人只是想让自己的州,或者自己的加盟共和国渡过短缺的难关。
苏斯洛夫:“不管他们内心是出于什么想法、什么目的,他们还是和我投下了赞同票,今后发生的事会证明这张赞同票的意义。”
。。。
克里姆林宫。
“什么?什么特么的全国紧急状态?你再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在广场会发生流血事件!。
安德罗波夫咆哮。
克格勃的情报系统以及波兰统一工人党早就汇报了4月30日广场的事件,但是安德罗波夫和苏共中央主席团都在为最后两天敲定中苏新条约的事忙活,等这事一结束,安德罗波夫马上联系华沙,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