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崇青接了过来,元彻也拿了一张看,半响他感叹:“您别说,十二殿下这文章都比旁人要出色些。”
谢崇青蹙眉:“她这文章怎的都没批注。”
他记得以往自己都会在这些文章上批注,其余的文章上都有批注,怎的就她没有。
元彻笑了:“您忘了,以前您吩咐过十二殿下的与八殿下的不必拿给您瞧,八殿下是因为写的狗屁不通,至于十二殿下,您说瞧着心烦,从来不看。”
谢崇青怔了怔:“还有这回事。”
“当然,而且您不觉得十二殿下的字与您很像吗?”
谢崇青拧了眉头,低着头仔细查看,通篇看下来,确实有些像,但又不那么像。
“有没有以前的。”
元彻摇头:“没有。”
他联想到燕翎之前在毓庆宫摩他的字,他以为只是为了讨好他的行径。
现在仔细想来,若是第一次摩,怎会摩得如此像。
“唉,家主,这些文章还要吗?”元彻看着他急匆匆的往外走,扬声问。
“留着。”
谢崇青骑了马往太学而去,马蹄踏在街道上,速度快极,他衣袍烈烈,身姿英挺,有一种感觉缭绕在他心头。
燕翎为什么要摩他的字。
行至太学,里面只有寥寥几个撒扫的侍从,新帝登基后,太学暂时也就搁置了,只待下一批皇子们进学。
他大步流星踏入藏书阁,撒扫的侍从见了他忙行礼。
谢崇青便叫住他:“这儿可有
上一批皇子们的课业文章?或者眷抄的典籍?”
侍从仔细思索:“奴记得先帝病重时皇子们人人眷抄了一批佛经送到佛前供奉,后来应该是收到了这儿。”
“找出来。”
侍从应了声便到书架那儿找寻了起来。
“找到了。”没多久侍从抱着一摞佛经出来放到了旁边的案牍上,谢崇青立马便翻看了起来。
谢崇青的曾祖父以儒学扬名,书画更是一绝,而他的祖父乃是清谈玄学的名士,更因此跻身江左八达,到了他父亲,为谢氏开创了东山书院,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他这一手字乃是父亲所授,他酷爱行书,父亲常说他的字锋芒毕露,并非太好的事。
那一本厚厚的佛经,劲道清隽的字仿佛要刻在竹简上似的,与一般女子清秀精致的字完全不同。
谢崇青握紧了竹简,神思不属。
“还有这个,这个是去年的,这个是前年的的。”侍从又抱来了几本。
谢崇青又开始翻看,依然很像,区别是越往前越没有现在的像。
大约是因为刚开始摩,所以不得其意,最像的是去年,一模一样,大约是摩得了风骨,便融入了自己的技巧。
为什么?
谢崇青不太明白,若他没有记错,即便不想承认也得承认,这两年正是他待燕翎最厌恶之时,为什么她还要临摹自己的字。
侍从小心翼翼的问:“大人,可是有什么问题?”
“没有,这些我都要带走。”
谢崇青似是从中窥得了什么,却头一次觉得这个猜想不要是真的。
……
太史局
桓胄的掌心滑过案牍上的蓍草,他叫太史令根据时日断他将行之事的吉凶,五十为大衍之数,而后分揲经四营十八变为一卦①
“大司马,日子可定为半月之后,具体时日待下官再行卜算方告知大人。”他满头大汗道。
事关家国变局,太史令也不敢轻易下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