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大宋文豪 > 第244章 文脉之争(第2页)

第244章 文脉之争(第2页)

比试结束,监场博士将答卷呈上,太学祭酒亲自批阅,良久,长叹一声:“国子监诸君,才学之深,文风之正,实为罕见。”

太学中一人不服,怒道:“不过是依仗石徂徕旧题,熟记成诵罢了!”

程颢闻言,淡淡一笑:“若只是熟记成诵,又岂能临场应变,引经据典,层层剖析?若只是死记硬背,又岂能写出如此立意深远、辞采斐然之文?”

那人语塞,低头不语。

比试结果揭晓,国子监八人中,陆北顾、闵欣、宋堂三人皆列前三,其余五人亦在前十之列。

太学祭酒亲自起身,拱手道:“诸君之才,令我等汗颜。今日之比,非胜负之争,实为学问之交。愿诸君他日入仕,皆能以文载道,以道济世。”

程颢亦拱手回礼:“愿天下文风,皆能返本开新,不失其正。”

比试虽已结束,然国子监与太学之争,却未止于此。

数日后,朝中有人上奏,称国子监学子才学出众,建议礼部于明年省试中,增设“策论专场”,以选拔真正能以文载道之人。

此议一出,朝野震动。

有人支持,称此举可选拔真才;有人反对,认为此举将偏废诗赋,使文风趋于僵化。

陆北顾闻讯,沉思良久,对程颢道:“先生,若策论为重,诗赋为辅,是否可行?”

程颢点头:“诗赋者,文之华也;策论者,文之实也。若能兼重,方为正道。”

陆北顾遂上书礼部,提出“文道并重,诗策并行”之策,建议省试中,策论与诗赋各占其半,以全面考察士子才学。

此策一出,礼部大加赞赏,遂采纳。

此事传开,国子监声望大振,士子纷纷前来求学,太学亦派人前来交流,两学之争,终化为学术之融。

而陆北顾之名,亦由此传遍京师,被誉为“文坛新星”。

然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因为,他不仅要面对学问之争,更要面对仕途之险,人心之诡,与时代之变。

而他,已准备好,以文载道,以笔为剑,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

比试结束后的第三日,国子监内依旧热闹非凡。八人虽已凯旋,但围绕他们展开的议论却未停歇。士子们三五成群,或低声细语,或高谈阔论,皆在议论那场堪称近年来最为精彩的文战。

“陆兄之文,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如金。”一位年轻士子在藏书楼前对同伴说道,“尤其是那篇《论今世文风之弊》,立意高远,剖析精微,连太学祭酒都赞不绝口。”

“是啊,”另一位士子点头附和,“我听闻礼部尚书已亲自调阅了那篇文章,准备在明年的省试中增设策论专场,以鼓励士子多关注实务。”

“此言当真?”几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千真万确。”最先说话的士子压低声音道,“听说陆兄还亲自上书礼部,提出‘文道并重,诗策并行’的主张,礼部诸公皆称其言有理。”

“陆兄果然非池中物。”有人感叹。

而在国子监的另一端,陆北顾正与程颢、闵欣等人围坐于书院后院的亭中,讨论着比试之后的种种变化。

“你们可知,”程颢缓缓开口,“太学中已有几位博士提出,希望与我们国子监合办一次‘经义讲习会’,共同探讨礼制、经义之要。”

“哦?”闵欣微微一怔,“太学那边,不是一向自视甚高么?”

“此一时彼一时。”程颢轻笑,“他们也知,若要真正提升士子之才,单靠太学体的险怪奇崛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我们国子监的务实与严谨。”

“那先生是打算答应?”陆北顾问道。

“自然答应。”程颢点头,“学问之道,贵在交流。若能互通有无,彼此切磋,何乐而不为?”

“不过,”程颐在一旁冷声道,“太学中亦有心术不正之人,未必真心求学。你等需谨慎应对,莫要被他们言语所惑。”

“是。”众人齐声应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