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长公主有些失魂落魄的离去,丞相沉默片刻,目光落在始终安静的徐凌越身上。
那双与他生母如出一辙的眼睛里,幽深得望不见底,慢慢竟与记忆里的身影重叠。
“你既已退婚,可知王尚书不会善罢甘休?”
丞相抬手揉了揉眉心,声音里难得泄露出一丝疲惫。
“父亲放心,我自然敢退,定是留有后路,不会给丞相府招来麻烦。”
“你既已有谋划,为何不早与我商议?”丞相沉下脸,声音里却没了方才的冷硬。
“父亲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儿子自己能处理,何必惹父亲担忧。”
“罢了罢了,记得不要给人留下把柄。”
另一边,大槐村的韩家小院里一片欢腾。
“娘,有大哥的家书!”
自从韩大和肖承钧去参军以后,韩二就央求韩有德每日去镇上送货时,都去驿站问问有没有他们寄来的信。
“真的?快拆开!快拆开!”周清急忙放下手中的书,嘴上埋怨着“这孩子,怎么才来信”,脸上却难掩欣喜。
“二哥,快看看大哥说了什么?”
三娃本来在自己的房间里做周清给他买的算术题,听见韩二的喊声小炮仗一样的冲出来。
周冉没有说话,但是眼睛也闪着光,小姑娘早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
韩二小心翼翼拆开信封,泛黄的宣纸上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颤抖。“娘,大哥说军营里一切都好,每日跟着将军操练,还交到了几个好兄弟。”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拔高:“大哥还说,现在他已经是百夫长了!”
三娃蹦跳着凑过去,脑袋几乎要贴到信纸上:“那大哥什么时候回来?有没有说想吃娘做的红烧肉?”
周清伸手轻轻点了下三娃的脑门,眼眶却微微泛红:“你大哥长大了,知道报喜不报忧。”
接过韩大的信,反复的又看了几遍,这孩子字迹工整不少,可见在军营里也有抽空练习自己给他准备的字帖。
信的内容简单,倒是符合韩大的性子。
信封里还夹着另一张信纸,是肖承钧的笔迹,同样只有寥寥数语报平安,再无多余的话。
“快拿纸笔,给大娃回信,另外,二娃你去工坊那边拿一些吃的过来,咱们给他们寄过去。”
周清最近又做了不少可以保存的食物进行售卖,肉干就是其中一种。
军营艰苦,正好可以寄过去给两个他们补一补身体。
韩二应了声,转身取来笔墨纸砚。
周清握着笔,墨迹悬在纸面迟迟未落。
良久,她才一笔一划写道:“家中一切安好,勿念。前日三娃算对了二十道难题,直嚷着等你回来检查……”她顿了顿,又添上几句叮嘱,才将笔搁下。
她想着,对孤身在外的韩大来说,或许这些琐碎的家常,才是最好的慰藉。
随后几个孩子也都补上了自己想要说的话。
虽然还没有正式上学,可在周清每日的教导下,二娃和三娃已经会写许多的字。
三娃画了个笑脸,还特意标注“这是娘做的红烧肉”,惹得众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