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全部圈定完毕,他拿起那份状元卷仔细品读,越看越是赞叹。
这宋元不仅文采斐然,更难得的是思路清晰,见解独到。
尤其在第三题中,他不仅分析了科举的利弊,还大胆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其中就包括扩大选拔范围、增设专业科目和建立官员考核制度等超前想法。
“此子可堪大用。”将闾轻声道,“还有谁的表现特别突出?”
冯劫又呈上几份卷子:“第十四号、第五十六号和第八十三号考生,虽未能列前三甲,但各有所长。十四号在律法案例上见解精到;五十六号对税赋运算极为精通;八十三号则思维敏捷,对国策有独到见解。”
将闾逐一翻阅,不时颔首。他放下卷子,对张洪奎道:“今晚,秘密将这几人召至书房,本殿要亲自与他们深谈。”
“遵命。”
夜色渐深,监国府书房内烛火摇曳。
宋元等四人忐忑地站在将闾面前,不明白为何被秘密召见。
“不必紧张。”将闾放下手中竹简,面容和缓,“你们的表现很出色,本殿有意重用,故先与你们私下交流,了解你们的真实想法。”
“多谢殿下厚爱。”宋元躬身行礼,“微臣愿为大秦效犬马之劳。”
将闾走到舆图前,指着那幅描绘大秦疆域的巨幅地图:“诸位看看,这是何物?”
“大秦疆域图。”众人不解其意。
“错。”将闾摇头,“这是大秦的血脉与未来。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城池,都是大秦的一部分。而你们,即将成为这血脉中流动的新鲜血液。”
他转身面对四人:“本殿问你们,为何参加科举?”
四人面面相觑,随后各自回答。
有人为了光宗耀祖,有人为了施展抱负,有人为了改变命运……
将闾静静听完,然后道:“都是好理由,但不够。本殿要告诉你们大秦的真正图谋——我们要建立一个千秋万代,繁荣昌盛的帝国!”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大秦的未来,不该只是秦二世而亡的悲剧。科举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推行新政,变革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完善法律……大秦需要你们这样的新血液,与旧势力决战到底!”
宋元等人听得心潮澎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你们愿意加入这场变革吗?”将闾问道。
“愿意!”四人异口同声。
将闾满意地点头:“很好。三日后公布殿试成绩,随后便是授官任职。你们要记住,无论身处何地,都是大秦的眼睛和耳朵,是本殿的左膀右臂。大秦的未来,就掌握在你们手中!”
烛光映照下,年轻的面孔上满是决心与憧憬。
这一夜的交谈,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成为照亮前路的明灯。
离开时,宋元悄声问道:“不知殿下对殿试结果,可有定论?”
将闾微微一笑:“明日你们就知道了。不过,有一点可以告诉你——本殿最欣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宋元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躬身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