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眉头微皱:“可有证据?”
朱瞻基微微一笑,取出几份学子文章:“此乃江西义学学生所作,皆为寒门子弟。他们不仅能识字作文,更能分析赋税、律法,甚至提出地方治理之策。若非义学,这些孩子一生无望识字。”
他将文章呈上,朱棣亲自翻阅,神色渐缓。
“这些学生……确实不凡。”朱棣缓缓道,“义学若真能如此,倒可推行。”
朱瞻基趁势道:“父皇,若不严惩幕后黑手,义学将难以推行。儿臣已命御史台彻查,不日便有结果。”
朱棣沉思片刻,点头:“准。”
……
与此同时,王守仁在江西成功重建学堂,并亲自为百姓授课。他将《大明律》与儒家经典结合,讲解如何以理治乡、以法安民。百姓听得津津有味,士绅却愈发孤立。
赵烈则带领监察使,将幕后主使一网打尽,并将其罪证呈报朝廷。数日后,京中传来旨意,涉案士绅革职查办,田产充公,用于扩建义学。
百姓拍手称快,士绅噤若寒蝉。
……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接到江西捷报,长舒一口气。他深知,这场变革已不可逆转。
“士绅的阻挠只是开始。”他对王守仁与赵烈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在北方推广义学,尤其是北直隶、山东等地。若能将义学推广至京畿,新政便可真正稳固。”
王守仁点头:“属下已联络北方儒士,愿者甚众。”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户部拨款,确保义学运作顺利。”
朱承志沉吟片刻,道:“义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打算设立‘义学书院’,培养义学教职人员,确保教学质量。”
王守仁眼前一亮:“此议甚妙。若能建立统一的师资体系,义学便可真正扎根。”
赵烈补充道:“属下建议设立‘义学贡生’制度,凡义学学生通过考核,可直接进入国子监深造。”
朱承志满意点头:“如此一来,寒门子弟便有了真正的上升通道。”
……
夜色如墨,月光洒落在府衙庭院中。
朱承志站在亭中,望着天际繁星,心中思绪万千。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王守仁与赵烈并肩而立,静静聆听。
“我们做的,不只是教育,而是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朱承志缓缓开口,“士绅的权势终将被打破,百姓的智慧终将被唤醒。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值得。”
王守仁沉声道:“属下愿与大人同行。”
赵烈抱拳:“属下亦愿肝胆相照,共赴前程。”
三人对视,目光坚定。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深知,义学的推广虽已初见成效,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士绅虽有响应,却并非真心,他们观望的,是朝中风向,是新政是否能真正稳固。而朱承志心中清楚,若要让义学在大明扎根,就必须让百姓真正受益,让士绅无法抗拒,让朝廷无法忽视。
他召集王守仁、赵烈等人,商议下一步计划。
“如今江南已设义学四十余所,学生逾五千人。”朱承志翻开手中名册,“但若要真正改变大明吏治,必须扩大规模,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