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了,还有朱标,朱大郎也必然会坚持北伐,对元朝来说,来自大明的威胁程度没有改变。
可顾正臣死了,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情报探查,顾正臣是大明火器改良的第一人,远火局掌印,大明火器之所以如此生猛,一炸一片,归根到底在顾正臣。
没了顾正臣,远火局将会遭遇不可挽回的损失。
至少,大明火器也就这样了,不会变得威力更大、更强。
最主要的是,顾正臣极善使用火器作战,一旦有朝一日明军北伐,他带来的威胁可能会超。。。。。。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的计划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地在江南大地铺展开来。随着义学的逐步推广,寒门子弟的识字率迅速提升,原本沉寂的乡村开始涌现出一批批崭露头角的年轻才俊。他们不再是田间地头的农夫之子,而是大明未来的栋梁之材。
然而,变革的浪潮也激起了旧势力的反弹。
在江西某地,一位地方士绅联合数名乡绅,密谋抵制义学。他们散布谣言,称义学教的是“邪说”,甚至派人夜间焚毁了一所刚建成的学堂。此事传至杭州,朱承志面色凝重,召集王守仁与赵烈商议对策。
“此事不可姑息。”赵烈沉声道,“若任其蔓延,义学将失去民心。”
王守仁则冷静分析:“士绅之所以抗拒,是因为他们担心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若能让他们看到义学的益处,或许能化解冲突。”
朱承志点头:“我意已决,义学不能退让。王守仁,你即刻前往江西,安抚百姓,重建学堂;赵烈,你负责调派义学监察使,彻查幕后主使,务必严惩。”
两人领命而去。
……
江西,南昌府。
王守仁抵达后,立即走访乡民,倾听百姓心声。他发现,大多数百姓对义学持欢迎态度,只是畏惧士绅的权势,不敢公开支持。于是,他亲自召集乡老,公开宣讲义学的意义,并当场宣布朝廷将设立“义学奖学金”,凡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予地方小吏职位。
此言一出,百姓哗然。
“寒门子弟也能当官?”一位老者激动地问道。
王守仁郑重点头:“正是如此。朝廷已下旨,义学不仅是识字之所,更是通往仕途的正道。”
百姓闻言,纷纷跪地叩首,高呼“朝廷圣明”。
士绅见状,心中不安。他们原以为百姓会因畏惧而退缩,没想到新政竟如此得民心。为首者私下派人进京,试图通过关系施压,阻挠义学推进。
然而,他们低估了朱承志的决心。
……
京城,东宫。
朱瞻基接到密报,得知江西士绅勾结朝中旧臣,试图上书弹劾朱承志“扰乱地方秩序”。他冷笑一声,将此事告知杨士奇。
“殿下,此事若处理不当,恐成政敌攻击之口实。”杨士奇忧心忡忡。
朱瞻基却神色从容:“无妨,我已有应对之策。”
他随即召见御史台主事,命其彻查江西士绅勾结之事,并秘密派遣密探收集证据。同时,他安排朱承志所送来的义学学子文章,准备在朝会上当众展示。
数日后,朝会之上,朱棣端坐龙椅,群臣分列两侧。
朱瞻基出列,手持一卷奏章:“父皇,儿臣有要事禀报。”
朱棣抬眼:“讲。”
朱瞻基展开奏章,朗声道:“江西士绅勾结朝中旧臣,意图阻挠义学推行,甚至焚毁学堂、煽动民变。此等行为,实属大逆。”
殿中顿时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