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臣坐在这一段长城路的尽头,一处石阶上,看着长城内外出神。
西风,正在染黄关外的叶。
用不了多久,兴许明日,兴许后日,转眼看去,这里将会一片枯黄,卷起的落叶也会飘过长城,逃到南面,最终死在南面吧?
严桑桑看着忧虑的顾正臣,轻声道:“夫君终还是忍不住,要出手了吗?”
顾正臣拿起身旁的钎子,轻轻敲了敲脚下石阶:“从现在的情况看,百姓已濒临崩溃,人心已是不在。一直没有出大的乱子,大规模的逃亡,一是军士。。。。。。
幽兰一行人抵达杭州那日,正值初秋,江风微凉,城外稻田金黄,百姓在田间忙碌,脸上带着久违的笑意。朱承志亲自出城相迎,众人在城外茶亭小憩片刻,便直奔府衙。
“朱大人,我等虽久闻新政之名,但此番南下,实为亲眼见证。”幽兰轻声说道,目光中带着一丝敬意与期待。
朱承志微笑道:“李先生的遗志,我等不敢忘。如今江南试行新政,虽阻力重重,但百姓已有改观。诸位若愿助我一臂之力,江南之变,或可成真。”
王守仁与赵烈也在一旁作揖,表示欢迎。幽兰等人纷纷还礼,皆言愿尽绵薄之力。
会议在府衙正堂召开,朱承志将《江南新政十策》再次展开,逐条讲解。幽兰等人听得认真,尤其是关于教育与土地改革的部分,频频点头。
“义学之设,百姓子弟可入学,此乃大善之举。”幽兰说道,“但如何维持义学之运转?若仅靠官府拨款,恐难持久。”
朱承志道:“我已与地方士绅商议,设立‘乡学田’,由士绅捐田,百姓耕种,所得收益用于义学运转。如此,既不加重官府负担,又能确保义学持续。”
“妙。”幽兰点头,“如此一来,士绅亦可参与其中,而非只是被动接受。”
赵烈补充道:“此外,我们还设立‘义学教员选拔’制度,凡有志于教书育人者,皆可报名,经考核后录用,给予俸禄。”
“如此,寒门子弟亦可成为教员?”幽兰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正是。”朱承志道,“唯有打破士绅对知识的垄断,百姓方能真正自立。”
幽兰沉吟片刻,道:“若如此,我等愿协助朱大人,在苏州、松江等地设立义学,先行试点。”
朱承志大喜:“有诸位相助,江南之变,有望矣。”
会议持续至深夜,众人商议良久,最终达成一致:在苏州、松江、嘉兴三地先行设立义学,每地设立五所,由幽兰等人负责组织,朱承志则负责与地方士绅沟通,确保顺利推行。
……
与此同时,京城东宫。
朱瞻基接到来自江南的密信,信中详述新政进展,尤其是义学设立与土地改革试点之事。他细细读完,神色凝重。
“朱承志果然不凡。”他低声自语,“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说服士绅,设立义学,实属不易。”
身旁太监低声问道:“殿下,是否需向陛下禀报?”
朱瞻基摇头:“不可。陛下对新政之事,尚存疑虑。若此时禀报,恐生变故。”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处的皇宫,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
“李玄真虽死,但他留下的理念,已在江南生根。”他低声说道,“若百姓得利,新政终将不可逆转。”
……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召集各地士绅,再次召开会议,商议义学设立之事。
“诸位,新政推行至今,已有成效。”朱承志开门见山,“百姓安居,赋税虽减,但官府收入反增。如今,我们拟在各地设立义学,让寒门子弟亦有读书之机会。”
一士绅皱眉:“朱大人,此举是否太过激进?若百姓皆识字,岂不难管?”
朱承志淡然一笑:“百姓识字,非为难管,而是为明理。若百姓明理,则官府治理更易,地方更稳。”
另一士绅冷笑:“朱大人此言,未免过于理想。”
朱承志神色不变:“诸位,我今日请你们来,并非强推新政,而是希望你们能亲眼看到新政之成效。若百姓识字,能明理,能自立,地方岂不更安?”
会场沉默片刻。
一名年长士绅缓缓开口:“朱大人所言,确有道理。老夫愿捐田十亩,供义学之用。”
另一士绅亦道:“我亦愿捐五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