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弄不清楚眼前之人的身份,但一干能用锦衣卫千户当护卫,敢借用晋王名头办事的人,身份不可能简单了,只好吩咐下去:“让人集合吧,至于前往砖窑的那些人,今日不挑砖,先来一趟。”
郭钟、黄奇惊讶不已。
黄奇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已是八月里,再过两个多月便是寒冬,眼下耽误一日,到时候可就要往冬日里找补一日,反而更是害民。”
张龙看着已经走开一段距离的顾正臣,对黄奇瞪眼:“我不知道还是他不知道这个道理?让。。。。。。
朱承志回到书房,望着案上摊开的《江南新政十策》,心中思绪翻涌。这份策论,是他与王守仁、赵烈等人日夜推敲,结合江南实情,反复斟酌而成。其中,尤以土地改革、赋税减免、士绅共议、教育普及四策最为关键。
“若此四策能行,则江南可安,百姓可富,士林可稳。”他喃喃自语,目光坚定。
王守仁走进书房,见朱承志神情凝重,便知他心中所思。
“大人,土地改革之事,若要推行,必须有强人支持。否则,那些旧族士绅必然会联手反扑。”王守仁低声说道。
朱承志点头:“我已派人联系幽兰,她与李玄真旧部愿助我一臂之力。他们曾在江南推行过类似政策,虽未成功,但经验可鉴。”
王守仁沉吟片刻,道:“若得旧部协助,确是一大助力。只是……江南士绅,多与朝中权贵有千丝万缕之联系,若朝廷那边生变,恐新政难行。”
朱承志微微一笑:“无妨。我已命人将新政试行情况密报东宫,朱瞻基那边,已有回应。”
王守仁一怔:“东宫?”
朱承志点头:“朱瞻基虽年少,却极有远见。他明白,大明若不变,终将亡于内乱。李先生虽死,但他留下的理念,已在东宫生根。”
王守仁沉默片刻,终是点头:“属下明白了。”
朱承志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杭州城外的田野,缓缓开口:“百姓,才是大明真正的根基。我们今日所做之事,便是要让这根基更加稳固。”
……
与此同时,苏州城外的古寺中,幽兰与几位旧部正在商议南下杭州之事。
“朱承志已正式邀请我们南下,协助推动新政。”幽兰说道,“他希望我们能在教育与土地改革方面提供经验。”
一名年长儒士皱眉:“他为何如此重视教育?”
幽兰微笑:“因为他知道,百姓若识字,便能明理;百姓若明理,便能自立。这才是真正的变革之基。”
另一人低声道:“可这样一来,岂不是要打破士绅对知识的垄断?”
幽兰点头:“正是如此。李先生生前便主张兴办义学,普及教育,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读书入仕。如今,朱承志愿承其志,我们岂能袖手旁观?”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那我们,便即刻启程。”幽兰起身,目光坚定,“李先生的梦,终将有人继续。”
……
杭州府衙,朱承志正召集各地士绅,准备召开新政试行会议。
“此次会议,旨在共议新政,尤其是土地改革与赋税减免之事。”朱承志在会上开门见山,“我知诸位心中有疑,但请诸位相信,新政并非要剥夺士绅之利,而是要让百姓安居,让地方稳定。”
一名年长士绅皱眉:“朱大人,土地改革,若让百姓真正拥有土地,岂不损害我等利益?”
朱承志淡然一笑:“诸位所言不无道理。但诸位可曾想过,若百姓无地可耕,流民四起,盗贼横行,最终受害的,岂不还是你们?”
另一名士绅冷笑:“朱大人此言,未免危言耸听。”
朱承志神色不变:“诸位,我今日请你们来,并非为了强推新政,而是希望你们能亲眼看到新政之成效。三县试行,百姓已得实惠,赋税虽减,但官府收入反而增加。为何?因为百姓愿意纳税,愿意劳作,愿意守法。”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诸位,若你们愿意参与新政,不仅能保住自身利益,还能在新政中获利。若你们执意反对,那我也只能依靠百姓,强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