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榛自然也不知道山梅的思路已然牵扯到“骨气”这么深远了,直接说了句:“你别急,我会想到办法的。”
呵,呵呵,她其实气的是别的:盛家都是些啥人?盛重云又惹了多少风流帐……
半个时辰后,车子便到达了炭场。
在白川城里,共设有十个官营的石炭场。除了官营,另还有专卖炭的炭坊以及炭团店等。
平时买得少的人家,就大多在小炭坊买。
冬至之后,家家户户还打炭砖屯积过冬的燃料,那便都跑来官营炭场,能买到更便宜的。
而苏榛等人过来的炭场是个中型的,且不止卖炭,周边还有一些铁匠铺、陶瓷窑之类的。
山梅去挑炭的功夫,苏榛便去寻了个陶窑买了一百个就酱坛子。
有的是一斤装、有的五斤装。外头得三百文,这里只需二百七十文,全部装上了白老汉的车。
而山梅最后花六两九钱买了九十三秤炭,足有千余斤份量,便再多加了一百文,一共给了七两,请炭场负责送货上山。
事情办完,三人在炭场旁边的小摊子赶紧垫了口热汤面,又进草市买米面粮油猪肉和不怕冻的菜、羊肉、制战术包的帆布跟桐油、针线、棉布等。
至于猪肉,苏榛的想法是直接去狗坨子家买一整头。
第120章
别看孟坨子打猎技艺马马虎虎,但养啥活啥,不止猎犬养得油光水滑。休猎期他的营生就是养猪。
可惜村里人口少,他也怕养了不好卖,每年就只养十头,近年关杀了卖。
苏榛最后的目的地是成树家,得看看成树娘子的制酱情况。
自打围猎,苏榛就没来过这条小巷。今日驴车一靠近小巷,打老远就能闻到那股子浓郁醇厚的酱香。
苏榛心中一喜,知晓成树娘子的”制酱大业“想必进展得颇为顺利。
直至到了成树家门口,苏榛下了车,瞧着门都没关,便一边走进去一边喊着:“青娘在家吗?”
待她跟山梅走进来了,便瞧见院子大变样。
除了那三间茅屋之外,还搭了一个简易的草棚子。
以粗壮的树干为骨架,约摸一人多高。
没有门窗,仅在正面留了一个宽敞的入口,厚厚的草帘当作门帘,且正从缝里面飘出阵阵白色的雾气,裹挟着浓郁喷香的酱味。
青娘跟小喜也听到了声音,立刻掀了帘子出来,一见果然是苏榛来了,眼睛一亮,赶紧迎上来:“苏娘子你可回来了,围猎可都好?收成可好?”
小喜亦是不停地“苏姐姐、苏姐姐”地唤着,喜不自胜。
苏榛笑意吟吟地答:“都好着呢,猎到了好几头肥鹿,皮毛油光水滑的,可漂亮了。还有不少野兔、山鸡,这冬日里的猎物格外肥硕。”
说着,从身上背着的挎包里拿出两个羽毛键子,递给小喜,“这是姐姐做的,你一个、小欢一个。”
小喜接过来,眼睛里满是欢喜,忍不住跳高似的蹦哒,“苏姐姐最好了!”
苏榛轻轻捏了捏小喜的鼻子,转而又向青娘介绍了山梅,一番寒喧后赶紧切入了正题:“还没到巷口呢,就闻见这浓郁的酱香了,可是做了不少?”
青娘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轻轻挽起苏榛的胳膊,往草棚里引,山梅也紧随其后。
瞧见棚内也置了黄泥炉灶,并摆满了大小各异的酱缸,缸口覆着的白布。
青娘掀开一口,拿了勺子进去一边搅、一边给苏榛看成色:“眼下豆瓣酱发酵的不错,还得二酵,约摸着再过一到两个月才成,急不得;那边的是黄豆酱,要麻烦些,制曲才完成,刚开始发酵,起码得放个三到六个月,总之苏娘子你是知道的,放得越久,酱味越浓。”
苏榛点点头,打量着这草棚子,极是喜欢,“冬天冷,有个草屋能让酱缸暖和些,再加上地窖里的,你家今年的酱是个大丰收。”
青娘乐呵呵的:”可不只是我一家在忙乎。现在咱这小巷,到处都是酱缸,都快成酱香小巷了。起初大伙还有些犹豫,成树就一家一家地去说,现在都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每天都在讨论这酱的成色、味道,可热闹了。苏娘子,明年你要多少,咱就有多少,绝不会耽搁您的买卖!”
苏榛微微沉思片刻,提醒着:“青娘,这酱如今已颇具规模,依我之见,咱们可以先从品质把控入手。虽说各家都在做,但你才是制酱的行家,你得定下一个标准,比如原料的筛选、制作工序的规范,如此方能保证每一批酱都能维持上乘。”
青娘不住的点头:“是呢是呢,我听苏娘子的。”
苏榛又说:“另外,你跟成树也商量商量,可以拓展买卖的。不止只给我一家做,日后若有机会,可与往来的行商合作,将这酱香卖到更远的地方。甚至可以跑腿去饭馆、客栈问问,让他们拿你家的酱做菜。如此一来,食客品尝之后,口口相传,名声自会远扬。”
青娘这回一听,不住的摇头:“不行不行,我家相公说了,这主意是苏娘子您想的,我们的酱不能让别家要了去。而且我们哪是谈生意的料啊,除了您,我们谁也不敢信,怕让人骗了去。”
苏榛想了想,也是,在这个相对封闭、且商业意识淡薄的环境里,成树和青娘这样的普通百姓,对生意往来心存畏惧与保守是极为常见的。
更何况他们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缺乏商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