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这不是施舍,是偿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对那些从未被计入‘成就’的孩子们的集体欠账。”
掌声雷动。
发布会结束当晚,周扬请他们在一家大排档喝酒庆祝。几杯啤酒下肚,他忽然咧嘴一笑:“你们知道吗?那天我妈问我干啥去了,我说我在帮一群没户口的孩子搞教育。她愣了半天,说:‘那你总算没白活。’”
三人相视而笑。
可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一周后的深夜,江辰正在整理数据接口文档,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新闻推送:《“破壁计划”涉嫌非法采集未成年人信息?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标题下方配图是一张截图,内容来自某个匿名论坛帖子,声称“某民间组织借公益之名,大规模收集儿童家庭住址、医疗记录、父母职业等敏感信息,疑似用于商业用途”。帖子里还附上了几张经过模糊处理的问卷样本,故意放大其中关于“家庭年收入区间”“监护人劳动合同状态”等问题,制造恐慌。
江辰立刻拨通林晚晴电话,同时召集团队紧急会议。
凌晨一点,所有人齐聚线上会议室。小赵脸色铁青:“已经有三家合作学校收到上级通知,要求暂停数据上传。其中一个县教育局直接打电话来说,再不停止合作,明年经费拨款会有‘困难’。”
“我们必须回应。”林晚晴声音冷静,“而且要快。”
“怎么回应?”小李焦急,“现在舆论已经发酵,万一真被扣上‘违法采集’的帽子,别说项目,咱们人都可能出问题!”
江辰盯着屏幕上的舆情走势图,忽然问:“我们的用户协议呢?家长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呢?”
“都在。”小赵调出文件夹,“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都签了纸质版,扫描件存档,电子版也有二次确认记录。”
“好。”江辰站起身,“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开一场直播。主题就叫:《我们为什么敢亮出每一行代码》。”
次日直播开始前,他们发布了长达十六页的技术白皮书,详细说明数据加密方式、存储路径、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并公开了第三方安全审计报告。直播中,江辰亲自演示系统后台,展示如何通过哈希脱敏技术实现数据匿名化,如何设置多重防火墙防止外部入侵。
林晚晴则邀请三位参与项目的家长连线发言。其中一位四川migrantworker在镜头前哽咽:“我家娃以前在学校连名字都记错,现在每个月都有老师打电话问情况,还有免费网课。你们说他们是坏人?那我宁愿这‘坏人’再多几个!”
评论区瞬间爆炸。
【这才是真正的透明!】
【对比某些大厂天天偷用户数据,这才叫合规!】
【支持破壁计划,别让好人寒心!】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晚八点,央视新闻客户端转载报道《为“隐形儿童”点亮灯火》,并配发短评:“教育不应有盲区,关爱不应分内外。民间力量的探索值得尊重,监管也应以引导代替打压。”
风向逆转。
三天后,调查结果公布:所谓“非法采集”纯属谣言,相关信息来源为竞争对手雇佣网络水军捏造。涉事在线教育公司股价大跌,其公关总监引咎辞职。
而就在这场风波平息之际,一封来自国家卫健委的函件悄然送达江辰办公室??对方希望借助“破壁计划”的数据网络,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并提议共建国家级动态监测平台。
江辰拿着文件走进林晚晴的临时办公室。她正伏案修改论文,抬头看他:“怎么了?”
他把函件放在桌上,轻声道:“我们可能要升级了。”
她怔了片刻,忽然笑了:“你说,十年前的我们,能想到今天会有人求着跟我们一起做事吗?”
“想不到。”他坐在她对面,“但我记得那时候你说过一句话??‘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光本身’。”
她眼眶微红:“那是我在日记里写的,你什么时候偷看的?”
“没偷看。”他摇头,“是你高三那年落在我课桌里的纸条,我一直夹在钱包里。”
窗外阳光正好,洒在桌角那本泛黄的初中美术课本上。翻开的一页,是一幅铅笔草稿:两座山之间一片海,一只小船静静漂浮,船上写着五个小字??
**我们的未来**。
几个月后,“破壁计划”正式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获得专项资金支持。江辰辞去原公司高管职务,注册成立“晨光社会创新实验室”,专注于教育公平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政策倡导。林晚晴虽未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但她以独立研究员身份加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持编写《中国流动儿童生存蓝皮书》。
2025年春天,第一份《县域教育公平指数报告》发布,引发全国范围讨论。十二个省份据此调整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二十七个城市增设“教育权益补登窗口”,允许滞留儿童补录学籍并追溯教育补贴。
而在海南蜈支洲岛外的渔排上,新的教学舱已建成。白色穹顶下,六个孩子每天通过卫星链路接受个性化课程辅导。黑板依旧挂着那句粉笔字:
**我们也要当造桥的人!**
不同的是,旁边多了一行新字,是江辰亲手写的:
【桥已动工,请放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