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可以容纳一个苏联,但不能容纳两个苏联。
所以即使要与大众唱反调,政治局依旧坚定着反苏立场,坚定着扶持一个缓冲带。
但这样的坚持并不能持久多长时间。
从1939年捷克战争开始再到现在的1941年,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
这两年时间里面,法国为了援助德国的抗苏战役,用了很多的钱。
到来最后甚至还亲自加入战争,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雷诺对此不得不承认,他们政治局确实是低估了苏联人的战斗力,而且也低估了德共对德国人民的影响力。
但雷诺只是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却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所以在政治局交谈里面,即使是现在,雷诺也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必须打,而且要联合起英国来打击苏联。
“英国英国,又是英国,难道我们真的要跟这坨腐肉继续着关系吗?”
已经重新回到政坛上的贝当,直言不讳地表达出自己对英国的蔑视态度。
他厌恶英国,反而对曾经的对手德国有着同情心。
由于要与苏联开战,雷诺为了稳定人心才将贝当给拉了回来,让他当任副总理。
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贝当的威望,军心稳定了。
但这个决定对雷诺而言却是错误的,因为贝当厌恶英国,也厌恶现在的政治局。
因此,在如何与英国达成合作这件事情上,贝当毫无保留地表达着自己的抗拒心理。
他拒绝与英国达成任何合作关系,这就使得贝当必须与雷诺唱反调。
试想一下,一位几乎成为了法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此时此刻正与自己唱着反调,自己又能如何是好?
毕竟法国总理这个职位本身就是流水职务,一年换一个已经算好了,一年换两个几乎是寻常事。
所以当魏刚的前线情报被送回来时,政治局内部又一次发生分歧,只不过这一次的分歧更大。
虽说政治局是确立了抗苏方针,但政治局内部并不是铁桶一样稳固。
为了各自的利益诉求和竞选选票,政治局内的各个党派几乎都在互相争斗。
一天一小内讧,一月一大内斗。
这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美国和英国身上,只不过相较于英美两国,法国政坛内的混乱更加明显罢了。
于是乎整个政治局里面便分成了三个派别。
一个是坚定站在雷诺这一边的开战派,另外一个是站在贝当这一边的绥靖派,而第三个则比较特别。
第三个派系是以戴高乐为首的中立派,他们不赞同继续与苏联开战,但也不赞同将德国拱手相让给苏联,属于是两面都要,两面都拒绝的特别派系。
于是乎,在魏刚的前线电报发送回来后,三方之间的火药味就更加重了。
贝当对英国的蔑视是毫不掩饰的,而且在场很多人都对英国没太好的印象。
更何况他们需要选票,一旦与法国人民反着走,他们的选票可能就要丢失了。
所以有少党派,为了自己的选票,最终选择了贝当或者戴高乐这里。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达到了顶峰,争论演变成争吵。
最终,他们提出了要求,需要重新选一位总理。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毕竟法国政坛里面换总理就像是喝水一样正常。
雷诺依旧据理力争,他试图挽回自己的权力,甚至想直接换掉贝当这个最大阻碍的副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