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阿道夫的原因,党卫军已经完全被他们给带偏,当然西德内部的纳粹党也因为长刀之夜2。0的版本下覆灭了。
如果再打下去的话,先不说能不能打赢这强大的苏联人,即使打赢了这一次,那么第二次呢?第三次呢?
既然如此,那不如转攻为守,彻底缩壳吧。
尽管龙德施泰德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德国压根就没有实力与苏联抗衡。
他是军人,他只负责军事上的事情,会听从上级的安排。
所以在上级决定退缩后,龙德施泰德纵使有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服从安排。
于是乎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
即将攻破b防线的德军,居然停下了进攻步伐,甚至还放弃了一些付出不少代价才拿下来的防区。
而且不只有德国人,就连法国人也制止住了脚步,因为法国内部已经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动**。
一场,足以撼动整个国本的震动。
那便是,法国的厌战情绪,达到了巅峰。
“法国人,受够了战争了!”
轰吵的政治局议会室内,一句中气十足的声音,如一滴火油落在热锅上,当即炸裂开来。
这是现在的法国内部动**,而引起这场动**的,正是魏刚发回来的汇报。
汇报中,充分写明了德国战役的艰难,还有法军的巨大伤亡。
确实,在法国的特色资本土地改革下,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开始朝着城市内部不断涌入。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催生人口的快速增长,所以这个时空的法国人口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然而人口的增长并不代表法国人会变得好战。
其根本原因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和德国就是西线战场上的主角,英国算是小三。
这场战争结束后造成了两个国家的不同风格。
法国对胜利的骄傲和对战争残酷的恐惧。
德国对失败的愤慨和对复仇主义的追求。
两个国家的不同态度,最终塑造出两个国家人民对战争的不同看法。
德国人民并不是渴望战争,但他们渴望改变现状,而阿道夫给他们传达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直接把‘改变现状’和‘战争入侵’捆绑在了一起。
与之形成相反的则是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四分之三陆军都参加过残酷且漫长的凡尔登绞肉机战场。
这场残酷的战争给法国士兵埋下了深深的阴影。
因此法军变得很不积极,特别是德国战役是发生在德国本土上,而不是他们法国本土上,这就让法国人民更是拒绝参与进去。
就跟甘末林和现在的魏刚所想的一样,伟大的法国男儿就应该是保家卫国,而不是来到别人国家那里,为他们的国家政权而死。
再加上法国社会党与共产党的反战宣传下,厌战情绪更加高涨。
几乎可以这么说,法国的厌战是上下一致,唯有政治与之相反。
因为政治所要考虑的,可不仅仅是国内,还有国际。
无论是一开始的达拉第还是现在的雷诺,他们都看明白了现在的国际局势,那就是红色势力的不断壮大。
如果德国也染红了,到时候法国也会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