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下乡了,扎根了,结婚了。
可细想,这每一步里都是心酸幸福痛苦温馨五味杂陈的。
但现在一切都要结束了。
他们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回到城里了。
他们是第一届的大学生,将来也必然有光明的前途。
这个小村庄,或许以后还会回来看看,但永远都不会是现在的心境了。
陈东举杯敬大家:“这两年我在外面上大学,多亏了你们帮我照顾月梅和孩子。大家的恩情我都记着的,将来要是有用得上的,你们尽管开口,我绝对帮忙!”
大家也连忙举杯:“客套话不说了,这都是应该的应该的。”
不过正好陈东在,大家也问起来:“听别人说工农兵大学生出去之后都有点儿不好混,陈东你怎么样?”
以前工农兵大学生大多都是推举出来的。
推举看的不是文化水平、学习能力,而是看谁家最穷,谁干活最卖力气,谁思想最跟得上。
所以选上的,好多人真的是连小学都没毕业,进了大学,两眼一抹黑。
好不容易熬了几年,去到单位上,人家都把他们当救星,盼着能跟早些年还没有取消高考的时候的大学生一样,有正儿八经的知识,能给他们单位带来一些帮助,提升效益。
可事实上,那些人在大学里唱各种宣传歌、开各种宣传会的多,真正上课学知识的少。
渐渐的单位上也发现这些人很难用,所以有不少都闹了矛盾,甚至把大学生调去守大门、管仓库。
但以前总体还算过得去,因为人数少嘛。
现在不一样了。
恢复高考了。
以后就有真正的大学生了。
那像陈东他们这样的工农兵大学生,还能有出路吗?
第335章录取通知书到了
陈东笑了:“出路都是自己挣出来的,我有本事,就有出路。没本事到哪儿都是看人脸色的。”
孟宇祁对陈东很欣赏:“这话说得对,学没学到东西,陈东自己明白的。”
唐晚吟觉得陈东跟付月梅这一对特别好。
不声不响的,一点一点儿地给自己的小家添砖加瓦。
付月梅说了:“陈东他们学校那一批的两百多个大学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跟上,正经考试毕业,不靠唱歌开会毕业的,可能只有四五十个人。”
这四五十个人里头,陈东能排前十。
他很清楚这是什么样的机会,很清楚只靠着一身红的光鲜名头,没有实力的话,还是会被抛弃的。
当年他们下乡来不也一样?
村里人都羡慕他们是城里人,羡慕他们家里有钱,羡慕他们长得好看穿的好用的好吃的讲究。
可这些外在的东西,能够让他们获得村民艳羡之外的尊重吗?
能够过好乡下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