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太多他们不能掌控的东西了。
而现在就好了,只用把东西收拾出来。
自己觉得值一毛钱就是了。
这家收拾是两斤红薯,再加两个玉米。
那家是三斤红薯,但是加了一小串干辣椒。
还有人干脆就放了一个苹果。
各家放各家的位置,绕着大榕树一圈。
村里有个瘸腿的老拐,平时干不了活,但人很老实。
就让他在村口守着,给人指路、倒水,顺便看着这些东西。
来往的人要是看中了,就给一毛钱老拐,老拐这里记着是谁家的东西,回头把钱给聂源就行。
自己就挣半个劳动力的工分。
比以前为难下地要好。
这种方式做的不错。
随着大家摆放上去的物品数量跟种类多了起来,来村里的人就不只是买猪粪的人了。
附近村里的,不愿意去远处的,偶尔没事也来盘溪村看看。
兴许就能看到想买的东西,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了。
慢慢的,人就越来越多。
刚开始还有人淘货郎也想来这里放东西,被聂源拒绝了。
聂源说:“咱们村就有自己的淘货郎。”
人家还很疑惑:“你们村也有吗?为啥我从来没见过呢?”
淘货郎也是有淘货郎的圈子的。
聂源就说:“反正有就是有,你也别问了,做这个生意的,没有你这样打听的。”
这倒是,虽然现在风头渐渐松了下来,但到底还是不正规。
人家也不敢多问。
但是偷偷再来的时候,发现树底下还真有一些淘货郎才卖的东西。
针线啊,橡皮筋,皮尺啊,蛤蜊膏,清凉油什么的。
人家就死心了。
看来这村里的确有淘货郎。
村里当然有。
就是子敏。
聂源没让外人来这里放东西,就叫子敏放了。
子敏一放,那就是最多、最亮眼的东西。
为了记账方便,聂源还安排了一下学生来陪老拐值班。
这样也能替换一下老拐吃个饭上个厕所什么的。
而学生也很有责任心跟使命感。
账本子记得清清楚楚的。
也给他们算半天两个工分。
计到家里的大人头上。
还得是在学校里书念得好,算数学得好的学生才有这个资格。
所以一时之间学生为了能有这么一个“干大事”的机会,都拼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