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心想,怪不得这一路走来,就周边几个村子看热闹的多呢,原来是因为村里从来没来过货郎。
李三娘没啥想买的,家里什么都不缺,这饴糖价钱不贵,便称了半斤给孩子甜甜嘴。
热闹看得差不多了,村里人逐渐散了,只余下几个不舍得离开的小孩以及李三娘这个大人。
李三娘看到货郎,再度想起女儿曾说要寻个货郎问问他们是在何处进的货。
一些小的胭脂水粉,她们家日后也是用得上的。
便同货郎搭话,“这位小哥,我可不可以跟你打听个事。”
李三娘没有特意注意自己的穿戴,但家里条件好了以后,穿着的衣裳大多料子都不错,发簪耳坠也多了。
买了自然要戴,不然留着生灰么?这是柳絮最常说的一句话,李三娘听进去了,平时在村里也会戴些首饰。
村里人关系和睦,看着柳絮家发了财,也没人说什么酸话。
没有风言风语传出来,久而久之,李三娘便习惯了。
如今在货郎的眼中,眼前的夫人便是那等有钱娘子。
听到她要跟自己打听消息,说话还如此客气,当即就笑着应下:“不知这位夫人想问些什么事?”
“小哥,你这些胭脂水粉针头线脑都是哪里拿的货?”李三娘问得小心翼翼,就怕眼前的年轻人翻脸。
李三娘的预感没错,货郎脸上的笑意瞬间消失无踪,“这位夫人,这事是机密,恕我无可奉告!”
货郎还以为李三娘打听消息也是想当货郎呢。
虽然他不常来这地方,就算这地方有人当了货郎也影响不到他什么,可就是不想告知,万一日后给自己树立了好几个竞争对手呢?
货郎面色冷淡,不再搭理李三娘,而是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准备挑着担子离去。
李三娘赶忙解释:"货郎小哥,你误会了。”
“我问这个问题并非是想跟你抢生意,我家是开铺子的,只是不知去哪里进价格低廉的货。”
说着,李三娘从怀中掏出一角碎银子,估摸值个一百多文钱的样子,递给货郎。
“我也不白问你消息,这个给你算是感谢费。”
货郎挑着担子一个村一个村地兜售,费时费力,有时候一趟也就挣上二三百文。
见李三娘掏出碎银子,他停住了脚步。想了想,问道:“你们真不做货郎生意?”
恰好迎面走来了阿婆,阿婆刚才忘记给小孙女买头花了,到家了后又急忙赶来,恰好听到货郎问李三娘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