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简直恨不得让数学在自己的生活中从此消失——但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有人哼了一声,哀怨道:“路小柒这句话简直就是从牙缝里面挤出来的,想来她的数学肯定也不怎么好。
没看到怨念都快要实质化了吗?
西汉。
还是董仲舒和司马迁。
董仲舒现在一听到独尊儒术就头疼,生怕仙画又开始无情的批判。好在,这次居然是夸的,这让他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之后,就是嘴角疯狂上扬。
董仲舒矜持的道:“教化的确是儒家的一大核心。”
但身边的司马迁却沉默了,然后忽然冒出一句:“可如此说来,教育的目的岂不全是为了功利?
去读书只是为了朝廷的取士标准吗?
只是为了当官吗?
作为对记录历史有一份责任感和追求的司马迁对于这样稍显功利的教育理念有些不是很看得惯。董仲舒略一思索,便问:“那你认为,如果朝廷真用科举取士,会不会让读书的人大增?”司马迁点头:自然。
这正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才刚开始,但他觉得日后肯定会变得更加的形势壮观。
所以这就够了。”董仲舒道,读书的人,接受教化的人越来越多,那从中涌现出来的人才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朝廷需要的能吏之外,说不定就能从中走出新的大儒、史学家、名士……甚至是科学家。
凡事论迹不论心。
而这些人才越多,大汉也就会越加的强盛。这是一个完全正向的循环。
司马迁还在思索的时候,董仲舒已经想好了要再写一封奏疏,提醒一下陛下关于教育的重要性。此事万万不能拖!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政局混乱,学校废置无常,特别是官学。】【而士族与寒门之间的区别也更大了。】
【大家别误会,寒门,其实在当时的语境里指的是门第势力相对较低的或者是已经没落了的家族,比如小财主啦,祖上有人做过官啦等等。】
【像咱们这样一穷二白的中下贫农,放在那时候那就是地道的贫民、贱民,用王充的话来说就是‘闾巷之微贱者也’。】
【那时候的士族和寒门,或者说庶族之存在着十分严密的等级区分。】齐武帝有一个自己十分信任的重臣,叫纪僧真。
纪僧真出身庶族,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家族一跃挤进士族的圈子里去。有一次,他立下大功,齐武帝要赏他。
他婉拒了,并哀求道:“陛下,承蒙先帝和陛下看重,让我庶族出身的人也能有如今的官职地位。如今,我并不求什么赏赐,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要让纪氏的子弟们能有一个士族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