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师回许都。
大封功臣;又表赠郭嘉为贞侯,养其子奕于府中。
复聚众谋士商议,欲南征刘表。
荀彧曰:“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
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操从之,遂分兵屯田,以候调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
上期说到,曹操在政治权谋方面是一个奇才,不仅如此,他在经济、文学、教育等方面也是非常有远见。
东汉末年,自黄巾军起兵叛乱以来,朝廷无力控制,军阀混战,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劳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双重浪费。
于是,曹操实行屯田制,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
后来又接受部下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屯田制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从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产资源,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屯田制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
屯田制既解决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又解决了劳动力浪费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带来多重利好:首先是维稳,大量流民回归从事生产,“仓禀实而知礼节”,从而避免了很多不稳定因素,社会安定。
因此统治者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给百姓以尊严,维稳工作其实就不是问题。
其次是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军阀混战,归根到底打的是粮草。第三,曹操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屯田制度,不但粮草供应有了保障,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运粮的沉重劳役负担,大大降低非战斗性损耗。
屯田制解决了最基础性的经济问题,让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占得居高临下的优势,让曹魏与吴蜀的长期对抗中,提供了可持续作战的根本保障。
抗战期间,八路军也有类似于屯田制的屯垦做法。从1940年底开始,王震旅长率领第359旅进驻延安南部的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最重要的是打破对手的军事包围和政治封锁,有足够的保障与敌人展开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