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城墙外围,修建起一座座的玉米秸秆的茅屋。
流民们也都觉得茅屋比帐篷好多了,修建的速度快,而且也比帐篷保暖性好。
最重要的是他们也不愿意和百姓发生矛盾,毕竟现在生存不易,能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当然也有一些与城里人交好的人,甚至有通婚的人家,愿意生活在城里,晚星莹也没有干涉,只要他们都本本分分的生活,她也乐得他们都能过好日子。
就算城墙建完,溧阳城的后续建设还有很多,这些流民中的很多人也一定会留下来。他们都是搞建设的中流砥柱,到时候可以给愿意留下来的上户籍,安置在四县之内生活。
一年一度的元日节又快到了。这几天气温降的很低,工地已经停工,雇农和佃农们,都拿着报酬回了自己家。
有些手头有点积蓄的流民,找到了临时负责管理他们的里正,表示自己想要在溧阳城定居。
里正上报给自己县的主簿,主簿整理好资料再报给县令,县令会责成相关部门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的,所有想要进城流民的资料,都会存档保管,以备以后查用。
为了方便日后管理,晚星莹要求户籍资料必须有四份。每个村的里正有一份自己村的,县里有一份自己县里的,爵府有一份封地内所有人的,还有一份是要上报朝廷的。
这段时间人口的流动比较大,封地内负责户籍管理的人员,和负责调查工作的人都忙的不可开交。
还有那些被批准,成为溧阳封地的流民,也利用这段时间,在衙门批准的地段建房子,当然溧阳城里地段也是要花钱买的。
在元日节前夕,晚星莹让人杀了一批猪和鸡,给每户流民家里都分了一点。有十二岁以下孩子的,每户给一只鸡,二十个鸡蛋,二斤猪ròu。没有孩子,减半。
在这个灾年,她这样的主子,别处可是没有的。
别说她偏心,她原本心就偏。
想想前世那个副校长老女人;那些在公交车上,摸年轻女孩屁股的老菜帮子;想想这一世的周家老头子;她的那个后奶奶,她对老年人没有偏爱。
今年是溧阳城的第一个元日节,大哥和晚星莹一致决定,今年在这边过节。一则是担心有人闹事,二则是与民同乐,让百姓对溧阳城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元日节这天上午,大哥骑着马,她和小妹坐在马车里,在溧阳城的每个街道上走过。
车上装了好多糖果,毕竟空间超市的糖果有的是。
大人们都在准备过节,好多孩子们都在街上成群结队的玩耍,看到他们兄妹走过来,胆子大的都跑过来问好。
姐妹两个就会扔出几把糖果,抢到糖果的孩子高兴的又跳又叫。有好多机灵鬼,竟然一直跟着马车,随时准备抢糖果。
之后兄妹几个也去了城外的流民营地,玉米秸秆围成的屋子还算暖和,没有出现冻死,冻伤的现象,孩子们能收到糖果也很高兴。
看着孩子们高兴的叫着,姐妹两个也仿佛回到了童年。
等她们兄妹几个回到家,过节的东西已经准备的差不多。
晚上大家一起吃了一顿好饭,又玩闹到很晚,才各种散去休息。
第二天都早早的起床,互相问候。安全起见,孩子们都没有出府。大人们愿意出门都结伴出去走走。
百姓只认识她和大哥,有一些还认识小妹,至于大姐和小弟是没人认识的。晚星莹觉得这样很好,小弟和大姐主要在云州城,还是不要让外人认识才好。
有意思的是,大奎元日节当天去了陈知府家,第二天就回来了。
听红秀说,他好像喜欢春梅。
他现在积极的学习文化知识,还拜师了一个老秀才。武艺也学的不错,原本就能和铁壮打平手,现在大有超过铁壮的趋势。
看他这么上进,估计是对春梅很用心,就不知道春梅能不能看上他了。
晚星莹倒是乐见其成,春梅已经二十,在这里是老姑娘了。能找到一个真心对待她,还乐学上进的男人,何尝不是好事呢!
这个有着落了,还有一个也十九岁了的沈兰,她的事才难办。
想着想着,夜三前来拜访。
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范管事可能是沙坦人。
“他有跟什么人联系吗?”
“有,不过都是沙坦间谍,还没有发现这边和他联系的人。”
“有没有可能他们用了什么特殊的联系方法,或者渠道,而我们还没有查到?”
“也有可能。毕竟他就负责铺长房(类似现在的邮局),也许真的有特殊渠道。”
“回去再用点心,留了鱼饵,总得钓到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