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胡惟庸经营这么些年的成绩,朱元璋真是悔不当初,当初真就不该姑息养奸,让胡惟庸和淮西一派做大!
然而也没办法,大明刚刚建立,很多地方都有赖胡惟庸和淮西一派的人,否则很多事办不成办不好。
大明也不能入今日这般蒸蒸日上。
有得必有失,这是常理,难以避免。不过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眼下朱元璋必须想个万全之策对付这些日益做大的奸臣贼子,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至于刺刀见红,动摇国本。
可这种办法不是那么容易想的,要不然早解决胡惟庸以及淮西一派,以至于江南士子一派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了。
“太子,你有什么看法?”
朱元璋揉着脑门儿,即便他是人情世故,政治斗争的老手,可面对精明,善于揣摩的胡惟庸,还真有点不好办。
于是他决定先看看朱标的看法。
朱标站起身,目光微微凝视,“父皇,依儿臣看此时此刻并非解决胡惟庸的好时机,即便他儿子有许多把柄,可咱们能拿他怎么办?直接杀了他儿子?还是说,从他儿子身上着手,对付胡惟庸?不管怎么做,都会激起胡惟庸的歪心思。”
“你的意思……还是要姑息?”
朱元璋眯着眼珠子,脸色略微阴沉下来。
“并非如此!”
朱标急忙摆摆手,紧接着开始阐述起来,“胡惟庸虽说多有不臣之处,但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他做的非常隐蔽
,这就说明他对父皇还有敬畏之心,而其他派系,也因为他被牢牢牵制,各方势力基本算是平衡,总体而言胡惟庸的存在利大于弊。”
“正如之前所言,若是此时因为他儿子对他动手,胡惟庸肯定备受刺激,恐怕会激起他的反叛之心,即使咱们恐怕也难以得到各方派系的支持,此时处理胡惟庸,无疑弊大于利!”
“父皇,儿臣以为为国者当为全局考虑,不能肆意妄为,咱们这次处理胡惟庸这件事当然要考虑全局利弊,为了大明江山!正如儿臣前面所言,咱们不能为了一时之气,就处理了胡惟庸,导致弊大于利。”
朱标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意思很明白,别急着处理胡惟庸!
如今这局势,大明的主心骨,顶梁柱,以及定海神针可不止朱元璋一人,还有胡惟庸及其淮西一派。
这是一个无法接受,但必须接受的事实。
大明江山,不再是皇权高高在上,而是受到相权的巨大牵制,就算是皇权此时也不可轻举妄动,该低头是要低头,尽管是皇权。
听了朱标的话,朱元璋神色复杂,有愤怒也有无奈,更有一股来自帝王的淡漠在他眼神里。
是啊,正如朱标所言,这胡惟庸大权在握,有淮西一派的支持,暂时动不得。做事一定要考虑其结果,不强行不能行之事。
“那你有什么好法子?”
朱元璋感觉自己当时冲动了,竟在一气之下就发
出榜文要捉拿胡惟庸的儿子,把这件事放在台面上来了!
本来这种不好解决的事就私下解决,别放台面上,放台面上处理就是摆明态度,要对胡惟庸“讨个说法”,他胡惟庸知道这次可能要栽,毕竟他很善于揣摩人心,也是善于观察局势,这个榜文要动他儿子,就是把他推到对立面去了。
他能怎么办?
当然是逼急了就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