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一个人违约了对方不追究,不是因为“向来不会拿这个来针对别人”,只是因为追究此事付出比不上收获。一旦利益足够,眼下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用上的条款,就会成为勒死人的绞索。
拿到现在也一样,三师三少尚书令在官制中可以当做真宰相的加官,陈佑不愿接受,仅仅是因为他没把握压下其他人维护潜规则的努力。
一旦他权衡之后发现可以打压下其余宰相的合力进攻,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利用现存制度取得优势地位,紧接着修改制度把自己放在群相之上。
比如历史上宋朝有一个“平章军国事”,一旦边境有事,能直接把省印带回家,任何决策都可以绕过其他宰相直接下达。韩侂胄、贾似道都是依靠这一条规定“位在丞相之上”。
现在周国三省各有印一钮,尚书省印放在都堂,由当日轮值的宰相掌管,中书省印在陈佑这边,门下省印目前由巴、窦、王、薛四人轮流掌管。
看似陈佑独掌一印,权力应该比其他人大,但实际上枢密院有单独的枢密院印,涉及军事至少需加盖中书、门下、枢密三印,不涉军事则至少要加中书、门下、尚书三印。
而且日常事务,单用尚书省印就能指使动京中诸司。
之后数日,言及陈佑加少保的奏章全部留中。
辛卯,拖了半个月的将士封赏终于公布。
巴宁泰受册为邺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其嫡长子巴从珂得荫宣德郎,赐勋云骑尉。
石守信为延津县开国伯,调为朔方节度使,兼灵、凉、鄯、兰、甘等州汉蕃马步军都部署。
杜忠为怀远县开国子。
詹胜元为魏县开国子,调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潘美为贵乡县开国子,任银州刺史,兼银绥团练使。
折德扆为府谷县开国伯,任府州刺史,兼胜州防御使。
其余诸将校各有封赏。
杜忠被调入京中,朔方交给石守信,他后面兼的那一大串,除了灵州在周国,其余诸州都因为被蕃人占据而废弃。
这是中枢的表态:下一步将以收复西域为目标,各位将领做好准备。
潘美兼的职事是为了平衡夏州的高怀德,他俩日后冲突不会少。
最后是胜州,原本包含当今的麟州、府州,不过现在州治都被辽国占去,胜州早已不再。
之所以让折德扆兼胜州防御使,除了让他同府州杨家起摩擦,同样也是表态日后这边仍要用兵。
战后封赏是一场巨大的狂欢,但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因战功升官的文官武将们,怎么安排?
个别人因为职事重要,可以不挪位置,但不能让所有升了官的都不挪位置。
可之前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怕之前有萝卜是代理占坑,也没办法解决所有人都位置。
解决方法只有两个。
把占了坑的萝卜拔掉,或者挖新坑。
前者会引起激烈对抗,后者会导致冗官冗员。
壬辰,陈佑召集两府于都堂议事,拿出军制改革方案。
经过短暂讨论,方案全票通过。
有争议的是各部主贰官人选,不过不用着急,可以在三四个月内慢慢酝酿。
方案通过后,很快传达到禁军各部,同时也在向京外府军州传播。
一下多了四个与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平级的机构,更多了六个仅次于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的次级机构,除了原本殿前、侍卫二司主贰官,其他人都很支持。
不过之前多次调整,两司主贰官多是空缺状态,阻力不大。
到这时候,关于陈佑除少保的言论尽皆消失。
六月底,禁军改制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