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人口在建安十二年时,达到三百万。
也就是说,算上流州,八百里秦11人口总和近千万,和整个中原人口,基本持平。
当然了,这巨大的人口基数背后,不可避免的会有无数血泪史。
曹朋当初设立了贩卖人口的政策,在檀柘等人的帮助下,从漠北草原上掳掠来的奴隶已超过百万之众。这,又是何等可怕的一个数字。一百万奴隶,也就预示着,无数家庭的破灭。曹朋耗费大量的资金,换来了整个关中的平稳。河西郡的面积,已慢慢的走出了石嘴山口,向漠北地区扩展开来。
可以说,只要曹操愿意,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关中征调数十万大军,马踏塞北。
如此辉煌政绩,让法正心悦诚服。
在三思之后,他最终决定,前来襄阳投奔曹朋。
虽说他的最终目的,是为曹操效力。而且他也知道,投奔曹朋,他的身上必然会有很重的曹朋烙印。可那又如何?似他这种毫无根基,毫无名气,毫无资历的三无人员,若没有一个靠山”休想成就大事。曹朋别看是曹操的臣子,可是从曹操对本族的关爱来看,到了曹朋的帐下,就等于走进入了曹操的派系。可别忘了,曹朋还是曹操三子曹彰的启蒙老师……
这种亲密的关系,注定了曹朋日后,根基深厚。
有这么一个靠山在,自己也能够有更大的前程不过,在见到曹朋之前,法正心里还有些忐忑不安。
他手中虽有李儒的介绍信,可却不知道李儒究竟是什么身份。只知道李儒肯定和曹朋有关联,再多的事情”可就不太清楚了。而他又没有见过曹朋,对曹朋的了解,大都取自传闻。
曹朋,能看中我这个三无人员吗?
法正有些迷茫。
哪知道,见到曹朋之后,曹朋根本没有去看李儒的书信”竟然知道他的表字。
法正心里激动万分,一块大石,也随之放回肚中。
曹朋笑道:“朋当年为河西太守时,曾闻司隶校尉张既张德容先生提及令尊之名。德容先生还说,法孝直有大能”可惜远赴益州,不得为家乡出力,非常遗憾。原以为我离开关中,再难与孝直相会,却不想在这樊城,能见到孝直,岂不是天赐孝直助我?呵呵,此朋之幸也。”
张既,原安定太守。
建安十一年,替卫凯而出任司隶校尉一职。
曹朋也是没有其他的主意,只好借用张既之名。而且,这也是最好的一个借口,张说本就是关中人士,而法正也不可能跑到张既跟前,问张既说:你是不是在曹朋面前夸赞过我呢?
法正闻听,不禁喜出望外。
心中的疑惑也随之消失,原来是张既向曹朋介绍过我。
怪不得曹朋没有看那封介绍信,便知道我的名字。同时,在法正的心里,对刘璋更多了几分怨恨。
也难怪,法正这些年来,在刘璋的手下,可是被压制的不轻。
而今能得别人重视,心里在感激的同时,也就对刘璋有了怨念。
曹朋肃手,请法正落座。
他这才拿起李儒的那封书信,就着灯光看去。
李儒在信中大力赞扬法正,说此人能力卓绝,不逊色庞统。曹朋轻轻点头,仔细的看了一遍之后,将书信放在灯前,烧了。这种东西,心里知道就好,最好不要留下什么痕迹和证据。
“先生能来助丞相,乃丞相之幸。”
曹朋这句话,可不是乱说。
在《华阳国志》里,曾记载着一段曹操对法正的评价:吾收天下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这华阳国志的内容是否属实且不说,但由此可见,曹操后来对法正也是极为赞赏。
不过,现在的法正,想要在曹操帐下得重用,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曹操有荀或筹谋后方,有郭嘉、贾诩等为其出谋划策,有荀攸为参谋长,有程喜可正律法森严。这五大谋主,而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郭嘉,并未如历史上那般早亡,更显出曹球身边人才济济。
法正一个三无人员,在这种情况,想要进入曹操的核心权力圈子,的确是很困难。
哪怕是曹朋举荐,曹操也不可能马上重用。
所以,曹朋开门见山的说:“孝直的谋略,朋深信不疑。
然则冒然举荐,恐丞相未必看重。毕竟孝直如今寸功未立,丞相有心重用,怕也难以服众。”
曹朋这是掏心窝子的说话,法正听了,也是连连点头。
“正也知此事。”
曹朋笑了笑,摆手打断法正的言语,“孝直大本,朋早已知。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敝开来说才好,以免孝直心生误会。丞相进驻襄阳,早晚必有大战朋忝为虎豹骑大都督,到时候也会上阵搏杀。若孝直不弃,朋希望能得孝直之谋,助我一臂之力。嗯来你也知道,我之幕僚,大都在凉州。而身边之人,有汉升勇猛,有王双忠直,也有寇封为地头蛇。只缺一能为我分担忧愁,出谋划1策之人,故想请孝直留下,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