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尸体在阵地前堆积如山,几乎填平了战壕前的洼地。
但他们依旧像疯了一样,一波接着一波地冲锋。
廖耀湘举着手中的望远镜,神色凝重的观察着战场局势。
情况颇为不妙。
根据计算,平均1300发的炮弹,才能够消灭小鬼子的一个中队。
ps:徐永昌日记里面以及部分资料回忆廖耀湘在陆大分享缅甸作战经验的疑似原话。
而他们新编二十二师的炮弹根本就没有多么充足。
他们撤退仓促,又是临时接到的命令。
几天的作战打下来,他们的储备早已经见底。
如果日军明日继续这么进攻下去,最多两个小时,他们就只剩下了子弹和手榴弹。
这样的战斗,应当如何进行呢?
“师座,是否给联合指挥部发电,哪怕请求一些空中支援也好啊~!”
廖耀湘缓缓点头:“即刻拟电,如实汇报我军情况,并且请求飞虎队的支援~!”
“是~!”
——
仰光。
作为远东战区参谋长,印缅战区的副总指挥。
史迪威其实已经算得上是大权在握。
只不过,他和常瑞元始终不对付。
现如今,全球局势颇为明朗。
常瑞元等山城诸公已经开始考虑战后的利益分配。
他这个副总指挥的终究只是副的。
史迪威真正所能够指挥动的,仅仅只有那两个美军装甲旅。
甚至就连飞虎队的使用,都需要和陈纳德商量着来。
这让他颇为不满。
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击溃日军泰缅方面军主力的好时机。
在他看他,他们还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
至少组建四个装甲师,在缅甸部署超过三百架战斗机。
甚至史迪威都想要让b29部署在缅北的野战机场
当然了,这是不可能的。
远征军现如今主要加强的是轻武器和炮兵力量。
子弹数量足够,炮弹数量在史迪威这个美国将军的眼中,也仅仅只是可堪一用的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史迪威在此次的作战之中一直秉持着消极态度的缘故。
直到,楚云飞重新莅临前线。
这让他看到了战而胜之的希望。
艾森豪威尔的面前,史迪威毫不掩饰对罗卓英,对杜聿明等人的不满:“他们像是不会使用兵员的野蛮人,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就应该谁拥有兵力优势谁会取得胜利一般。”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他们的战斗,兵员在他们的眼中像是废纸一般。”
艾森豪威尔有些不解:“史迪威将军,士兵对于我们而言不就是“力量”,代价的一种吗?”
史迪威的怒火仿佛一瞬间被点燃一般,此刻的他仿佛化身了楚云飞的小迷弟,第一时间出声反驳:“但是楚能够最大效率的使用他们!”
艾森豪威尔摊了摊手,他只是个准将,还没有资格反对史迪威的说法:“你说的对,将军,这封请求空军出动的电报,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