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 2330(第11页)

2330(第11页)

这又引发了诸朝人的一番讨论。

有人高高在上,一副“何不食肉糜”的批判姿态:“父母在,不远游。这些人不将生养自己的父母侍奉在身边,真是不孝啊。”

自然有明理之人反驳道:“若是衣食无忧,谁不愿意呆在家里,承欢膝下?不过是生活所迫罢了。”

秉承着中庸之道,也有人出来和稀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当然是最好的,但若是那种将父母身边的事情安排妥当后、再离家远行之人,也不必对他妄加苛责。”

当然,还有脑回路另辟蹊径的:“这群人玩的纸片是什么?叶子牌吗?长得可真奇怪。”

想来不久之后,诸朝便能研究透彻这种新的玩法,在天幕的带动下流行起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叶老妪之前还跟明女郎说‘忙的话就不用回来了’,其实心里还是想让孙女回来的。”有人因此想起了自己家中的老人,心生感念,决定常回家看看。

有人则注意到了那在每栋楼门洞前伫立的三个大桶,上书“垃圾桶”三个大字,只见叶奶奶溜溜达达地走了过去,在里面翻来翻去,似乎找到了不少“宝贝”。

“垃圾”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河舟》,文中讲解了诸多行驶在河上的船只,其中便有“垃圾粪土之船”。

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一首非常经典的汉乐府民歌——《有所思》,辞中有一句“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拉杂”二字,便是“垃圾”的前身。

秦朝虽然还没有产生“垃圾”这个词,但仅凭天幕的画面也能看出,“垃圾桶”似乎是后世的“灰坑”。

关于乱丢垃圾的惩罚自古有之。

殷商之时会直接剁掉这人的双手,商鞅变法后改成了在脸上刺字,唐时又进一步改动,变成了打六十大板,之后的朝代或沿用,或减轻至四十大板。

贵人们惊愕嫌弃于叶奶奶的“拾荒”之举,毕竟不管是明女郎还是叶奶奶,之前表现的模样虽算不上优渥,但也是个体面人,怎会如此不拘小节?

平民百姓可不觉得这有什么不体面的,灾荒之时,能有扒灰坑、翻垃圾机会的人都算得上是非常幸运了。

若是能在其中找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救活一家老小的性命,此时看着叶奶奶翻出一个又一个没有拆封的瓶瓶罐罐,一个个两眼放光,羡慕极了。

叶奶奶左牵白,右擎袋,满载而归,小狗欢快地跑进屋里,扒拉着明月卧室的门。

明月推开门,看到的便是满地的垃圾。

她长叹一口气,劝是劝不动的,两位老人对于捡垃圾的热爱就如同她对打游戏的热爱,区别就是捡回来的废品能换钱,而打游戏还需要自己充钱。

劝不动就只能加入他们,明月戴上眼镜,开始一件一件地帮奶奶挑拣。

入口的东西是不能留的,把里面的东西倒掉,瓶子能踩瘪卖废品。

过期的东西也不能留,怕爷爷奶奶舍不得扔,要放自己卧室,回头带到远一点的地方扔掉。

在这方面,明月也是个熟练工了。

没过一会儿,明爷爷也回来了,左肩扛着一摞纸箱子,右手提着一袋塑料空瓶,显然收获颇丰。

厨房里烟火气氤氲,年年循着香味“哒哒哒”地走了进去,好奇地歪了歪头。

晚饭是经典的韭菜炒鸡蛋。

谨守养生之法者不赞同地看着天幕,也有人被天幕勾起了馋虫,打破了过午不食的传统,决定再加一餐。

诸朝人对于炒菜也并不算陌生,西汉之时便已经有了炒锅,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炒”这种烹饪方法慢慢普及到了民间。

“这灶台上的火怎么如此稳定?既没有烟气,也不见柴火?”有人好奇地询问道。

后世的神奇之处显然数不胜数,但也并非全然不能理解,有人试图分析道:“应该是炉灶上面那个嗡嗡响的器具吸走了烟气。”

客厅响起了电视里咿咿呀呀的戏曲声,一时间,岁月静好,共乐此时。

第26章鸡蛋赈灾?伴娘习俗请宿主列举五对你……

卯时初,爷爷奶奶的卧室里响起了窸窸窣窣的穿衣声。

年年动了动耳朵,屁颠屁颠地跑到了明月卧室的门口,鬼鬼祟祟地探出了一个小脑袋。

天幕之下的诸朝人也陆陆续续地醒来了。

明女郎昨晚专门告诉了两位老者,自己明天不吃早饭了,等到中午再叫她起床,一起吃午饭。

诸朝人心感不妙,果然,天幕的光一直亮到近寅时才熄灭。

好在上朝时间已经顺应着明女郎的作息改到了巳时初,心思活络的商人们也开始售卖起了古代版的“眼罩”,才不至于满大街都是“食铁兽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