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宴琢都看在眼里,但修建水渠也是一门学问,在哪里修建也需要深思熟虑。如果地势过低,来年到了雨季就会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如果地势过高,再碰上干旱天气照样会容易枯水。
他去实地考察了一圈,最后发现东边的地势比较适合,随即下令,在东边修建一条水渠,以便农户浇灌庄稼。
一部分士兵在书院照顾那些染上疫症的百姓,另一部分也没闲着,开槽、填土、修筑都是力气活,他们从天亮干到天黑,却连声累都没有喊过。当地的百姓看在眼里,深受感动,那些年轻力壮恢复的好一些的百姓自发的加入他们修筑水渠的队伍。众志成城之下,水渠很快便修好了。
听完景流的回答,宴琢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目光朝景流之前拿来的包裹扫去。
景流应勤地将包裹递了过去,包裹里面装着珩王让他找的一件披风,他翻找了好久才从箱子底下找出来。景流一边往外递包裹一边道:“最近天气有些转冷了,王爷是该多穿一些。”
宴琢接过包裹,平静地看了他一眼,道:“不是我穿。”
不是王爷自己穿,那是给谁穿?
景流脑子一转,顿时打了一个激灵反应过来。
“哦,王爷最近都忙着修筑水渠的事,眼下水渠也修好了,要不要抽空去书院那边看一下患者的情况。”
“嗯。”
男人淡淡的应了,然后从书案前起身,稍微舒展了下筋骨就朝门口走去,走的时候还不忘抓紧了手中的包裹。
第115章
宴琢来到书院,却不见赵明笙的身影。
询问之下才得知是去了厨房。
几场秋雨下来,原本被薅秃了的野菜又突突地冒了出来,让人感叹生命力顽强的同时,泪水不争气的从嘴角流下。
绿油油的野菜!
是绿菜啊!
朝廷运来的粮食,像米和面这一类暂时是不缺的,但绿菜就没办法了,到底条件有限,从京城到兖州路途遥远,绿菜根本存放不住,只有土豆白菜一类的能经得住放。
吃了大半个月的土豆,大家的面色都快和土豆差不多了。
这雨后冒出来野菜简直就是希望之光!
刚长出来的荠菜最嫩,和肥瘦相间的猪前腿肉一起剁成馅,无论是包饺子还是包包子都好吃。
曲曲芽清洗干净后用开水焯上一遍,泼上油再淋上蒜汁也是一绝。
赵明笙正指挥着厨房里的伙计,将清洗干净的野菜下锅,忽然听到门口有人在喊珩王殿下安。
一转头,看见宴琢杵在门口。
“殿下怎么来了,水渠那边已经修好了吗?”
赵明笙知道宴琢准备修筑水渠的事,对此她也是十分赞成。有了水渠,那兖州百姓今后的农业灌溉问题就容易多了,一想到水渠修成以后兖州百姓不用再为缺水浇地的事发愁,她便忍不住粉唇微弯,笑嫣生动。
宴琢也被她的笑容所感染,嘴角微勾:“嗯,已经修好了。你这边情况如何,那些患者的情况怎么样了?”
“大家的病情都有在好转,有几位患者今天就可以痊愈离开书院了。”
赵明笙轻描淡写的说着,但宴琢知道她背后为之付的艰辛却一点也不少。
这段时间要不是有赵明笙和那些郎中在,黄富仁的那些伙计根本忙不过来,书院恐怕也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赵明笙带着那些郎中,白日里在书院忙上忙下的救治病人,夜里还要和众位医者聚在一起,探讨医方。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碌,日以继夜的研究,一天也不曾松懈过。正是他们这份不懈的努力,多次挑灯夜战的钻研,不断的调配,才最终成功提炼出治疗最有效的配方。
“辛苦了。”
宴琢没再多说什么,该说的他都已经在送往京城的信中说明,相信皇上一定会对他们有所嘉奖。
他看着赵明笙挽起的袖口,问道:“今天怎么想着到厨房来了?”
“这几天雨水丰盈,伙计今天在后院发现了一些刚长出来的野菜,便采了回来。我准备给那些痊愈准备离开书院的患者做顿好吃的,就当作为他们祝贺和践行了。”
男人点了点头,顺手挽起袖口。
“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
赵明笙想起他之前的“丰功伟绩”,顿时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
一个能把白粥煮成黑粥的男人,怎么敢让他进厨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