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战败的王室看见在这一幕时都气得心肝疼,他们在位的时候,如何要求那些官员,那些官员都不听,现在那些官员失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成为周天子手底下不起眼的小官,结果他们比被驯服的羊还听话。
前后对比简直气煞人也。
有的硬生生跟前臣子吵起来,两边像是积怨已久,互相看不顺眼的夫妻在打离婚一样,你掀我老底,我给你挖坑,吵得那叫个热火朝天,甚至有的臣子靠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将自己曾经的君主气吐血了!
文臣的嘴皮子是真厉害,跟大臣吵起来的君主也是脑子有坑,自己臣子有几分本事,自己不知道吗?吵半天没吵赢,还被气吐血,成了流言里最佳主角,真是丢人丢到全天下面前了。
沈知微觉得那位诸侯王最后被气吐血,可能也有丢人的原因,发现自己和臣子吵架被一堆人围观,最后在所有人的目光中一败涂地,光是羞耻心爆炸也够他吃一壶,更不要说流言蜚语的满格真伤。
之前安公寿和北王都饱受流言蜚语的困扰,这两人可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沈知微视那些小矛盾为争霸路上的风景线,没事儿就停下来看两眼,调节一下心情。
她过得舒服,其他诸侯王过得可都是水深火热,或许这些诸侯王和历史上被秦朝一统时的大王们很有共同语言,他们都能感觉到灭亡正一步步朝自己走来,而无论他们如何挣扎,都没法阻止那一天的到来。
转眼又是一度春秋,年底了,沈知微心血来潮在宫中大摆宴席,将她在景昌的心腹大臣们全都叫来了。
这一年变化很大,虽然席上还是熟悉的面孔,但更多的是陌生的面孔。
之前周王室留下来的老臣,已经寥寥无几,除了一些是查出来通敌叛国的两头吃外,还有不少是自己请辞回乡了。
和闻劭一样,这些老臣的离开并不是真的身体不好,而是为了给族中年轻的孩子腾地方。
他们不走,自己的孩子就永远无法获得大王的青睐,在自己和孩子的前途之间,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孩子。
除非是孩子真不争气的,不过好在这个年代的贵族什么都不多,就是孩子和钱多,一堆孩子里总能挑出来几个能扛事的,只要有一个能扶摇直上,对于家族来说,就是一个更光辉灿烂的未来。
除了贵族外,席上还多了不少寒门的身影,甚至还有庶民出身的官员。
还有一点,原本在朝堂上很少得见的女子,如今也占据三分之一了。
文臣这边比武将那边的女子要多,而且文臣这边的女官,多是贵族出身,武将那边则多为庶民甚至奴隶出身。
沈知微对此现象的出现早有准备,人的本质是人,女子有野心,当然也会有上下尊卑的阶级。
攀登科技树,一统天下倒……
宫中设宴,共度佳节,这种习俗其实早就有了,只不过没有定下来规矩。
以往过节的时候,会提前几日设宴,反正除夕当天设宴的事情比较少,今天算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了。
第一回在王宫之中与大王一同守岁,众臣及家眷们都很兴奋,他们有的还将家里的孩子带入宫中,一同凑个热闹。
这是沈知微特意叮嘱的,到了年底,孩子一岁多,已经看不出大小了,所以宴席刚开始,沈知微就抱着朝阳一起入席,有王姬在,其余大臣带着孩子也就不显突兀。
一群人说说笑笑,彼此之间似乎感情都不错,连昔日在朝堂上会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朝臣,今日见面,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可谓是君臣和乐的佳景。
因为现在也没有高高在上统一天下的皇帝,所以君臣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后世那么明显的上下尊卑。
沈知微有种预感,这种情况,也就还剩下三五年了,等她称帝之后,改换天地,君臣便会有很明显的区别。
中央集权的统治固然能保江山稳固,却也失了几分人情的温度,可这是必要的路,就像是富贵贫贱之间的差距,永远不可能消除。
过了除夕就是年,守岁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祭祖,无论是沈知微还是宿在了宫中的大臣,第二天一早精神都不是很好,勉强祭完祖,就各自回家躺着去了。
沈知微在这儿已经过了好几个年了,依旧没法习惯大年初一大早上祭祖的规矩,还不如现代早上串门拜年呢,祭祖的时候烟熏火燎,一群人围着鼎,还有人跳大神,吵吵闹闹,睡眠不足导致头嗡嗡的疼,吵闹一早上,就更疼了。
不过除夕的晚宴还是挺让人高兴的,沈知微也不是个离群索居的人,她有时候挺喜欢热闹。
等以后她登基为帝,就顺便将这些破规矩全都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