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管你讨要全部物资,就算是比较友善了,别给脸不要脸啊。
话肯定不会说得这么糙,大概内容就是这样。
沈知微知道安国的反应后都震惊了,本来安国支援北国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两国友好,北国一直以来表现得也还算承情,割让了不少利益给安国,安国竟还来讨要利息!
安渠就这么看着安王和北王撕破脸皮吗?
沈知微一打听,原来最近天气转凉,安渠病得起不来榻了,他年纪大了,之前的伤伤了根底,估计过不了几年,就会随先安公而去。
没了安渠坐镇,年轻的安王颇有点儿想干什么干什么的劲儿。
关键是,安王的奇思妙想说过了安王室其他成员,北国现在病弱如猫,不似以往强大,夺了他们的城池,北国又能如何?
有些人就是鼠目寸光,就是贪图眼前小利,没了安渠这个纵观天下的相国,安国以后怕是要一日不如一日。
沈知微没有下场,就天天看戏,看安国跟北国折腾。
如果北国不能抵抗住安国的入侵,将丢失的领土要回来,以后北国的边境可就热闹了,有先例在前,之前支援北国的诸侯国,还不都来收利息啊。
北国显然也知道不能开这个先例,所以不管安国如何胡搅蛮缠,他们都不松口,就要安国将城池吐出来,任何放言,安国再不归还城池,就会跟安国开战。
安王也不是吓大的,北国苦苦哀求,私下割让其他利益换回城池,安国还有可能松口,现在北国态度如此强硬,安王就不想松口了,他还非要这城池不可了。
于是在大冬天的,两国就打起来了。
冬日行兵多有妨碍,尤其是北国境内,说句冰天雪地也不为过,安国国土面积大,靠南的兵卒可能从未经历过如此寒冷的冬天。
所以两国交战,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北国军队的优势就越大。
只是北国此前就输了一大场,还没恢复好,没有什么后劲,打到后头,其他国家如同鬣狗一样,跟着安国就咬上来了,北国无力反抗,节节败退。
其余诸侯王之所以都和安国联手,不是安国有多大的面子,人缘有多好,而是之前那则谶言的作用。
北国半死不活的时候,活着比死了好,北国要死的时候,那就最好彻底死!
沈知微冷眼瞧着这场大混战,坐山观虎斗,没事儿就让妫央去挑拨一番,给这场战斗拱拱火。
于是北国就发现,这次不管他们如何挣扎,诸侯国都不松口,就算北国抬出景昌威胁,让其他诸侯王冷静一下,诸侯王们也不予理会。
一副非要将北国给弄灭国的架势。
北王越想不明白,他干了什么,成为诸侯王眼中的公敌了?
不懂,但又不甘心就这么死,北王开始奋起反抗,利用地势便利以及即将亡国的军队血性,硬是抗住了诸侯王们一轮接一轮的攻击。
有的小诸侯王撑不住先走了,然后被大诸侯王顺手灭了,成了大国的一部分,有的小诸侯王就直接被北国给干倒了,地盘不知道过后会便宜了谁。
大诸侯王们则咬牙死撑,既然已经开战,不看着北国灭国,他们哪能甘心!
此刻,诸侯王们空前一致的团结。
天凉了,北国该被灭了……
外头已经打得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景昌城内一片祥和,大家甚至开始布置起来,准备过新年。
年节算不上何等重要,但是除夕非常重要,那天晚上要祭祀先祖,祈求神灵眷顾,还要举办各种驱邪仪式,来驱除人们身上一年带有的邪气。
反正是非常热闹的节日,也很重要。
景昌城内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等新年过后,就会有为期十五天的灯会,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才会彻底消停下来。
这是近两年新添的热闹,以往没有,只因以往没有合适的纸来糊灯笼,别的材料透光性不好,而且也没有多余的灯芯。
沈知微是叫百工坊研制了一些蜡,这些蜡是白蜡虫在树上分泌而得,比较稀有,但总比油灯要强,每个灯笼里放一点点,燃个三五夜也就行了,主要是灯会能带动消费,经济价值很高,这点儿蜡的消耗能被完全覆盖。
沈知微穿上贵族家女娘的服装,带着十几个奴仆侍卫在街上玩,这个阵仗一点儿都不突出,一条街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她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