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川点点头,他知道,这种“随便聊聊”
才是最不随便的。
“你对现在荣阳县的班子总体怎么评价?”
刘建国开门见山。
“班子是团结的,同志们的工作热情是高的。”
赵海川先定了个调子,“但也有短板。”
“哦?说来听听。”
刘建国身体微微前倾。
“我们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招商引资这块,思路还不够开阔,力度还不够大。”
“班子里需要一个懂经济、敢拍板、能冲锋的同志来把这块短板补上。”
赵海川没有提任何人的名字,只是在描述一个“岗位画像”
。
刘建国听着,不置可否。
“具体到这次推荐的人选,你有什么考虑?”
“我推荐马卫国同志。”
赵海川说得斩钉截铁。
“理由呢?”
“三点。”
赵海川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原则性强。”
“马卫国同志在纪委干过,后来又主抓项目,不讲情面只认规矩。”
“现在的荣阳需要这种硬骨头。”
“第二熟悉经济。”
“开发区的摊子是他一手搭建的,对项目、对产业有自己的理解不是外行。”
“第三敢于担当。”
“之前清河镇的烂摊子,他二话不说就接了过去,而且稳住了局面。”
“这是个能打硬仗的干部。”
赵海川说完,看着刘建国,眼神清澈,坦然。
他推荐的每一点理由,都立足于“工作”
,立足于“公心”
,没有任何私人感情的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