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病中,帝王还是批了奏本。于是新唐侯赵济世的奏本呈上来。
“忠义侯……”承顺帝念叨一回。
关于镐京都发生的事情,承顺帝早得秘报。
至于自己妹妹李太后在中间的操作,承顺帝也得到了一些了解。
忠义侯救驾,人没了,死得忠义。身后名有了。
同时,忠久侯的势力嘛,让李太后这一位承顺帝的亲妹妹接手。
对于忠义侯,承顺帝有了一个好印象。
谁让自家是拿着好处的一派。大晋的太后是大赵的公主。
大晋的皇后,还是大赵的公主。
对于大晋朝,承顺帝原来有心思,是恨不能捏手里。
如今自己龙体欠安。承顺帝又盼着大晋皇权安稳。
这对于大赵朝,何尝不是一种保证。
因为一旦承顺帝自己出问题,万一,但凡有一个万一。
承顺帝是盼着大晋朝在外,也是对于大赵朝的皇权承袭加一重的保证。
明明是青年帝王,可承顺帝也要考量了皇权的交接问题。
立嫡立长,如今的承顺帝没有嫡子,他自然考量了长子。
可长子的年纪,瞧着也不大。承顺帝心有担忧。
在心头,承顺帝对于新唐侯想出使大晋朝。
他在奏本上批了一个“准”字。
联络有亲,大晋大赵的盟友关系,越深越好。
同时,承顺帝已经有想法。他准备册立太子。
这太子自然便是长子。
至于长子生母,承顺帝准备册立为贵妃。
宫廷内苑,添一位贵妃是小事。可册立了储君就是大事。
燕京都,因为帝王一念,一时风起云涌。
燕京都,内城,孔府。
孔六姑娘从皇宫归家,她见过姐姐,也知道姐姐的烦恼。
帝王下旨,晋封皇长子生母为贵妃。同时,还差内府安排储君的冠冕朝服等等。
这不是暗示,这是明示。
孔皇后心有不甘。于是,还是在妹妹跟前露了口风。
一归家。
孔六姑娘就寻了母亲倾述,她的嘴里,自然是讲一讲姐姐孔皇后的不容易。
在孔六姑娘嘴里,孔皇后简直成了可怜的中宫。
对于孔家夫人而言,自己的嫡长女成了皇后,自然是举家荣耀。
可一旦陛下册立了太子,中宫的皇后就尴尬起来了。
毕竟皇后年纪,早早晚晚,等着生下嫡子怎么办?
太子一旦册立,想废黜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此事,我要跟你父亲商量商量。”孔家夫人安抚了一番小女儿。
孔六姑娘得了母亲的一番保证,也是心安三分。
尔后,孔六姑娘回了自己住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