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济世长了眼睛,他瞧出一些风波将来。
镐京都是好地方,可赵济世就想换一换新地方。
自己的食邑就很好,新唐县。
赵济世很想把食邑建设好。那么,在镐京都里一直待着真不成。
赵济世不想如此,因为何国舅和常国公,这二位全是大人物。
二位一旦顶牛,赵济世觉得自己小身板的,他不想选边站。
赵济世更想回了北镇,他想再立功劳。更想把爵位再升一升。
北镇与北边的胡人有来往,同时,还有战事纠葛。
南边的大吴朝安稳了,西边的大晋朝稳住了。
那么,北边呢?
胡人若是不安份,会不会有机会再立功业?
赵济世有想法。
只赵济世自己乐意回北镇去扎实自己的根基。
对于自己的兄弟们,赵济世想法又不同。
镐京都多重要的地方,自己兄弟立足不容易。
如果可以,还是留些兄弟们占坑。好处拿着。
甭管边地,又或中枢。赵济世一样重视。
赵济世想去边地,不过是想着再抬一抬自己的爵位与官帽子。
一旦有机会,从边镇再回燕京都,那时候的赵济世就是一朝飞龙在天。
势大,底气才足。
赵济世喜爱自己的家乡,那儿虽是边地。常有纷争战乱。
到底是世家世族太少。
或者说压根儿就没有世家世族,有的,也不过一些地方豪强。
地方豪强与世家世族,那差距大着。
凭赵济世如今新唐县伯的身份。回了北镇,赵济世才是站在顶端的大人物。
这一日,赵济世跟自己的兄弟们商议一番。
彼此心中有了默契。
正事商议好。
众兄弟又提旧话,不外乎,请大哥早早迎娶大嫂。
“大哥,您如今建功立业了。伯府还缺着一位主母。”马义劝话道。
不止马义劝,诸兄弟也劝。
“我自然听众兄弟们的美意,当迎新妇过门。”这一回赵济世真不拒绝。
在回北镇前,先把婚成了。这事情赵济世是乐意的。
只赵济世乐意还不成,他得备了聘礼。同时,还得去大晋求婚。
大赵大晋,一来一回。这距离远着。
对于赵济世的婚事,众兄弟们嘀咕归嘀咕。
可瞧着大龄青年的大哥一直不成婚。
原来还介意一番,这大嫂是谁?
众兄弟盼着大哥迎娶一位贵女。如今嘛,大哥乐意娶嫂嫂就是好事,早早生了大侄子,那就是乐事。
旁的,众兄弟们也不敢蛐蛐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