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应聘者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区域等待。
茶水间卡座里的是第一位,一个穿着崭新西装的年轻应届生,脸上带着跃跃欲试的热情和紧张。
付辛在他对面坐下,身体自然地找到最舒适的姿势陷进沙发里。
——然后直接抛出了问题,语调温和得像学长闲聊,但问题却尖锐无比:
“‘遗落都市’地图。决赛圈,缩在东南角的废弃广场。我方满编,弹药充足。敌方三人占据广场中央唯一的三层水泥制高点,窗口架着一把AWM,配有高倍镜。已知敌方核心职业是【圣骑士】,拥有范围减伤光环。”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却带着一种置身事外的审视感。
“现在,指挥我,怎么利用手头所有的烟幕弹、闪光弹、□□,以最小代价攻下那座楼?我要具体的投掷点位、角度、顺序,烟雾掩护的层次安排,以及整个进攻队伍的节奏把控。越详细越好哦。”
应届生显然没料到问题如此具体和尖锐,愣了几秒。
然后开始有些慌乱地泛泛而谈:“首先……首先肯定要枪法压制!然后一鼓作气冲上去!利用气势……”
一旦被付辛用温和的语气追问具体细节——比如第一颗烟幕弹该封哪个视角,闪光弹在攻楼时是提前投掷还是同步投掷,□□是用来逼走位还是封锁楼梯——他的回答便开始含混不清,语焉不详。
付辛听着,脸上依旧挂着没什么温度的微笑,心里已经打了个叉。
——不行,没一把刷子。
会议室内,第二位应聘者是位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穿着休闲夹克,看上去经验丰富。
付辛进去后更是直接找了个带软垫的椅子坐下。问题同样直接,但角度更为刁钻。
“假设。你手下的突击手,是个偏科怪。只会用AKM,M4根本压不稳,后坐力控制一塌糊涂。你的狙击手,极度迷恋栓狙的爆发,拒绝使用任何连发精确射手步枪。”
“比赛中期,你们在野外遭遇一队。对方全员配置5。56口径步枪加满配精确射手步枪,在中远距离上利用射程和火力持续性,把你们压得完全抬不起头。”
“遭遇的瞬间,你怎么立即调整战术?接下来的转移路线如何选择?之后十分钟的搜刮资源,重点寻找什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翻盘的机会点最可能在哪里?我要你当时就能下达的具体指令。说说看?”
中年男子皱起眉头,沉吟片刻,然后开始强调一些基础理念:“这种情况,根源在于队员技术短板,必须加强苦练!克服弱点!要有必胜的信念……”
他更试图将话题引向询问队员们的“详细数据”和“心理状态”,并隐晦地暗示,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训练体系来“纠正”这些“偏科”问题。
付辛听着,心里已经摇了摇头——不行,想法太死板,非要拧着队员的性子来。
肯定事倍功半,后续管理起来不知道多累心,说不定还会吵到我睡觉。
pass。
付辛安静地听完两人人的陈述,然后依旧礼貌地起身准备离开。
脸上依旧挂着无可挑剔的、温和的笑容表示感谢,送客。
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回去泡杯枸杞水。
结论清晰无比。
第一个,满腔热情,但连最基础的战术细节都一知半解,纸上谈兵,用起来太费神。
第二个,懂些理论,却根本不懂什么叫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只想把个性鲜明的队员塞进他那个标准化模具里,削足适履,后续肯定矛盾不断,更费神。
都不是他想要的人。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真正吃透《湮没区》枪战本质、能深化战术细节、能根据每个队员截然不同的特性进行精进指导、并且能自觉主动地把所有麻烦事都处理好不需要他操心的副手。
不是一个空有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一个只会按手册训练的工匠,更不是一个需要他额外花精力去沟通或安抚的管理对象。
可这才是创办第一届职业赛,太难了,根本就没有直接服务这一游戏的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