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缺磬音,他还独缺树倚呢。
于庆隆把信收好,看到两个小家伙趴在炕上瞪着黑葡萄粒似的大眼睛瞅他,挨个戳戳:“你们也想方戍了是吧?再等等吧,他很快就回来了。”
元思寒在旁边笑话他:“分明是你自己想,还要推到人家杨杨和小石头身上。”
于庆隆说:“我可没有啊,我是想了,但不耽误他们也想嘛。对了元阿兄,洪大哥有没有提到你家中长辈的事?”
元思寒说:“提了。桓哥说我婆婆在家中闹了几次。只是如今公公也不赞成她这般行事,她也没办法了。眼下桓哥将家中的仆佣都换了一批。公公还告诉婆婆,若是她再不肯和睦持家,便要将她送回娘家。婆婆定是不愿回去的,她与姑嫂们都处得不好,便只得安生下来了。”
于庆隆笑说:“那就好,你也能慢慢宽心了。”
元思寒是感觉轻松了不少,只是他仍然不愿跟婆婆相处。他不敢想那样的人会转变得多么好,顶多是迫于无奈才不闹了吧。
他心里清楚,当初他婆婆并不想他进洪家门,她另有钟意的儿夫郎人选。只是他与洪桓自幼便两心相许,实在分不开,加上祖父祖母也与他公公说了不得强迫孩子们的婚事,这他才能进洪家门。
不过能有今日的结果已然该心怀感激了。他道:“桓哥说年后他说不得要回京。兴许那时我就能直接跟他去京城,这般便不用再与婆婆相对了。”
于庆隆道:“回京?”
元思寒说:“对。他信里说圣上已经下旨,若此次洋芋扩种一事确可丰盈老百姓的粮库,圣上便要他督办京城以北的所有扩种事宜。如此一来便是京城也不能久待,许是要各地跑了。”
“可你现在这个情况也不能跟着他各地跑啊。”
“这倒是。可跟以往比起来,这已经是神仙日子了。桓哥的意思是若我实在喜欢这里,便在淮通县置办一处宅子。到时与霜哥儿与你都离得还算近,我也不会太寂寞。”
“那你的想法呢?”
“我自然是想一直在这里住着,可这终归是不成的。”元思寒笑说,“也亏得你和方叔方婶人好,容了我这么久。待入冬之后,我便要回到县里了。不过等孩子出生后长大些,我定要与霜哥儿一样常来的。到时你可别嫌我。”
“嫌啥,你住这我还觉得热闹呢。要不这夜里谁帮我看这两个臭小子,是吧?哎杨杨你又尿了。”
于庆隆给小胖墩换了尿布,洗好之后晾起来。回来发现元思寒居然把两个小的都给哄睡着了。
养小孩是件相当费精力的事,能歇歇自然是好的。他便在书房里坐下来,又拿出书信看了一遍。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那信封里居然还有他先前没注意到的东西,赫然是一片树叶。
上头是……
于庆隆仔细分辨半天。元思寒在旁边问:“这是……树叶长毛了吗?”
于庆隆嘴角抽了抽:“不是。这应该是用头发在树叶上粘了一条小鱼。”
元思寒:“……这也、也不太像啊。”乱七八糟的,哪里有半点鱼的样子?
于庆隆却十分坚定道:“没错。这就是鱼。我确信这就是我家方戍的手艺。”
这要是做好了,他还不敢认呢-——
作者有话说:方戍:不知道隆儿收到我的礼物可会开心。我那么用心粘的呢[哈哈大笑]
庆隆:得修补一下再留着[捂脸笑哭]
方戍:姨姨们,举人助力好了吗?助力好了我可就要回家了[让我康康][空碗][空碗][空碗]
第118章第118章桂榜已发,然……
打这日起,每隔两三天方戍就会往家里传一封信,有时还会附带点当地的特产跟点心。这亏的是借了洪桓的光,“邮寄”不用花钱,不然就这么个搞法,于庆隆怀疑他给方戍带的钱全都得花到邮费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收信是快乐的,拆信封成了他最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事是挖土豆。正式的秋收已经开始。今年的洋芋大丰收,那些上过肥的洋芋个头大的能有他两个拳头那么大。虽然这种情况是极少数,大多土豆跟他一个拳头差不多或者比这再小点,但结果已经很令人满意,更别说每株上都结了好多果。
为尽可能保护好土豆的完整度,于庆隆还请武家专门打造了一批特殊的耙子。这耙子前齿比寻常的耙子偏长,齿尖不很锋利,每次挖土的时候面积都很大,尽力在挖开土壤的前提下避开了土豆有可能结果的区域,这样一来人为的去把大块的,被挖开的土敲碎,便能从里面捡出许多土豆来。
于庆隆安排了人专门挑选,分出大、中、小、极小四个档。极小的还不及乒乓球大,挖回去之后当天连皮洗干净,放五花肉做酱土豆。里头还放了他自家种好晾晒的干豆角,还有蒲公英、辣椒、紫苏叶。
这菜弄好之后肉很香,土豆和豆角有点嚼劲,微微带点咸辣,蒲公英还能去火,又兼具紫苏香,十分开胃下饭。
至于小号的土豆,蒸熟,切片晒成干。
大的和中吃的留着吃。长得模样不大好的,或者挖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伤来的则不管大小都用来淘淀粉。
这几日于庆隆家里相当热闹,土豆是一车车往回拉,家里这边有人挑水,有人洗土豆,还有人磨。
大伙一开始疑惑这种果子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弄出粉来,又不是谷物。结果磨完洗了那粉居然比麦子粉还要雪白得多。
于庆隆还试着做出了土豆粉。开始他并不会,直到偶然见着方吴氏做烫面蒸饺。他看到方吴氏把一半的面粉烫熟,再加另一半面粉和凉水揉成团再擀皮。由此得到启发,试着把土豆粉烫熟再加粉揉成团搓条,没想到还真就做出来了。
他做了一大碗酸辣粉,家里人都很喜欢。特别是元思寒,一顿吃一碗都不觉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