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那天,锣鼓喧天。曾经荒废的老厂房如今焕发新生,成为社区最亮丽的风景线。市领导亲自剪彩,称赞这是“公益事业的典范”。但最开心的还是老人们。七十八岁的王奶奶摸着崭新的扶手,热泪盈眶:“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么好的地方。”新的空间带来了新的可能。这里不仅有了更宽敞的活动区,还增设了医疗室、图书馆、手工坊甚至小剧场。周边社区的独居老人纷纷加入,“老兵之家”的会员很快突破了五百人。然而,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一天,宋霆野发现两个老兵因为下棋发生了争执。“以前地方小,大家挤在一起反而和睦。现在空间大了,怎么反而有矛盾了?”他困惑地问孟沅。孟沅一针见血:“因为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光靠感情维系是不够的。”于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老兵之家”制定了章程,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老人们民主选举出各部门负责人。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参与感让老人们更加投入,矛盾反而减少了。十二月的一个雪天,新“老兵之家”举办了落成后的第一次集体生日会。当月过生日的十六位老人戴着寿星帽,在众人的祝福中吹灭蜡烛。宋霆野看着满堂笑脸,突然想起三年前“老兵之家”刚成立时的情景。那时只有寥寥数人,在社区提供的狭小空间里活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两百多位老人的精神家园。“想什么呢?”孟沅轻声问。“在想时间的魔力。”宋霆野握住妻子的手,“三年前,我们只是想为几个老战友做点事。如今,这里已经成了这么多人的港湾。”孟沅靠在他肩上:“因为爱会传染。你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又点亮了更多灯。”窗外,雪花纷飞。屋内,温暖如春。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唱歌,有的在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刘大山拿着相机,认真记录着这温馨的场景。“我得把这些照片洗出来,寄给我国外的儿子看看。”老班长自豪地说,“让他知道,他老爸在国内过着多么充实的晚年。”晚上关门时,宋霆野最后一个离开。他站在门口,回望灯火通明的大厅,墙上的八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老兵不老,荣耀永存”。这是周缝设计的logo下的标语,如今已经成为“老兵之家”的精神象征。锁上门,宋霆野慢慢走回家。路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充满力量。他想起了年轻时在边防线上守夜的日子,那时的他守护的是国土;如今,他守护的是这些曾经守护国家的老兵们的晚年。不同的战场,同样的使命。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那颗永远跳动的守护之心。回到家,孟沅已经热好了饭菜。简单的小米粥,几样清淡小菜,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味道。“累了吧?快吃点东西。”孟沅为他盛粥。宋霆野握住她的手:“有你在,就不累。”“今天王奶奶悄悄跟我说,她女儿下周要接她去深圳过年。”孟沅轻轻叹了口气,“老太太嘴上说不想去,怕麻烦孩子,可我瞧得出来,她眼神里都是期待。”宋霆野握紧了妻子的手:“这是好事。咱们这儿再好,也比不上儿女身边的温暖。”“是啊,”孟沅点头,“可我就在想,过年期间,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兵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两人都陷入了沉思。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如他们肩头的责任。腊月二十八,距离春节只剩两天。“老兵之家”却比往常更加热闹。孟沅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暖心年夜饭”活动。她不仅动员了能来的家属,还联系了社区和志愿者团队。“不能让任何一位老人孤单地过年。”这是孟沅立下的军令状。小年那天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答案。孟沅发起了“结对过年”活动:子女在京的老人邀请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战友回家过年;实在不方便的,就集中在“老兵之家”吃团圆饭。宋霆野看着孟沅有条不紊地安排车辆、分配食材、布置场地,不禁想起四十多年前他们刚结婚时的那个春节。那时孟沅还是个见到生人会脸红的年轻媳妇,如今却已能从容指挥上百人的大型活动。“孟主任,春联写好了,您看看行不行?”书法班的李老爷子拿着刚写好的春联过来。红纸黑字,笔力遒劲:“老兵之家春常在,战友情深岁月长”。“写得真好!”孟沅仔细端详着,“李老,您的书法越来越有味道了。”看着妻子真诚赞美每一位老人的作品,细心安排每一个细节,宋霆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年,若不是孟沅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他不可能心无旁骛地经营“老兵之家”。除夕当天,“老兵之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下午三点,团圆饭正式开始。能容纳两百人的食堂座无虚席,二十桌宴席同时开餐。宋霆野举杯致辞:“同志们,战友们!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愿我们的‘家’越来越温暖,愿大家健康长寿!干杯!”“干杯!”欢呼声震耳欲聋。孟沅没有坐在主桌,而是穿梭在各桌之间,细心观察着老人们的需要。她帮视力不好的王爷爷夹菜,为坐轮椅的赵奶奶盛汤,提醒血糖高的刘大爷少吃甜食。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温暖人心。饭后,联欢会开始了。令人意外的是,孟沅在大家的鼓励下,上台唱了一首《红梅赞》。她年轻时是文工团的台柱子,如今年纪虽长,嗓音依旧清亮动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年代美人娇又媚,勾的糙汉心尖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