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已经避无可避,叶晨晚深吸一口气,沿着书册边缘翻开了薄薄的一册手札。
比起后世史书记载中叶照临绛衣雪尘的锋芒,叶照临的字迹却要显得清丽许多,单看字迹语句,全然不会觉得是史书中身后白骨垒作高台,身前荣光万丈的那位宁王殿下。
字迹缱绻,语句清丽,正似江南清池一一风荷举,采莲梦入芙蓉浦。
手札中并未有一开始猜测的什么秘密,不过是些随性所致的随笔,却可见执笔人的温柔,连琐碎之事在笔下也显得温柔缱绻。
叶晨晚反复翻看着书册中的内容,却并未因里面温柔的言辞而放松,相反,她的呼吸急促起来,指尖微微颤抖着。
因为一个人在书册中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频繁了些。说手札中尽数写的是这一个人也不为过。
“清元四年,便衣往墨临去,苏辞楹让我于扶风楼落脚,也免去许多奔波。观扶风楼地势,东连瀛洲港,南通朱雀门,可谓是墨临城最黄金的地段。她眼光向来毒辣,但凡经手的铺面从未有过亏损。”
“她抚琴,请我饮一盏梨花酿,道此酒名为东栏雪。”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清元五年,府上百年银杏枯萎。心中可惜,无奈也只能派人铲除,再寻一株银杏树移植。正巧苏辞楹来府上,不知她用何法,银杏竟死而复生,繁茂一如当年。”
“她言见我喜爱此树,不忍见之枯萎,愿银杏年年繁茂,我亦岁岁康健。”
“我知晓她惯爱说些花言巧语,无非是想在我手下讨个巧,在税务上少收她一笔。”
“她不知,愿花开花谢年年,岁岁长相见。”
后面的字迹凌乱许多。
“丙午年七月,惊闻闻弦死讯。”
“再见她时,神色哀戚,再无当年神采。”
“她说,闻弦是为她而亡。”
后面字迹几经落笔又涂改,留下片片墨痕。
“但此事错不在她。”
叶晨晚屏息翻到书册的最后一页。
“戊申年三月十七,逼宫。”
“与玄靳定下交易,我为他驻守北境,无诏不得入京,而皇族世代不得加害墨怀徵与苏辞楹及其后人。”
“与他做交易自然是与虎谋皮,但北境战事频繁,他分身乏术,萧遥已死,此事除我外他无人可选。手握北境兵权,亦可威慑他一二。”
“明日当启程往焘阳去,山高水远,此生大抵再难相见。”
“不知府上银杏,可仍亭亭如盖,一如当年?”
“惟愿她安乐无虞,再无所求。”
【作者有话说】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出自苏轼《东栏梨花》。
叶照临拿的是什么深情女二剧本。
是的,她喜欢的是
那么有奖竞猜,后文剧情里会出现的北杓七子究竟是哪一位呢?
猜中会有红包。
其实前文是有暗示的,当然我这样说可能又会误导读者,毕竟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不用太过于纠结,按照各位自己的猜测来就好。
154见折花
◎就算贪得无厌,我也不会拱手相让,重蹈覆辙。◎
簌簌红叶零落,如*一团一团坠落的火焰。
酽紫华光缱绻,剑锋虽缓慢,但一招一式流畅优雅,划过叶片割开脉络,又纷扬起枫叶飞舞。
落叶中的人一袭白衣缱绻,虽是轻纱障目,执剑的动作仍是优雅从容,白衣纷扬,衣袍在远处青山雾霭的山岚间模糊成素色云烟。
剑锋挑转,一片红叶飘落,稳稳落在剑刃上。
墨拂歌就这样执剑接住红叶,在听见身后靴履踏碎落叶的脚步声时,才回过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