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府街市上却依旧热闹,小经济挑着扁担,披着蓑衣,走街串巷;街边的小摊贩支了棚子,大锅上氤氲白气,飘出阵阵油香。
路上行人说笑,又有孩童打闹,茶馆中也热闹一片,现如今东平府已经挥去了被山贼恐吓的阴霾,一切都正常运行,那停了两年的蹴鞠联赛,也预计在明年再次召开。
这大大安定了东平府百姓的心,又有球赛看了,那不就是东平府又安定了吗!
一些闲了两年的手艺人又开始忙碌起来,有些专门扎牌子扎彩带的,已在家中连夜做手艺,囤起货来;卖吃食,饮子的,也都把储备的盆盆碗碗都拾掇起来;每年都要租赁房屋的城郭户,乡村户,都筹划着打扫庭院,建栏圈马;要养鸡的,今年多抓了些鸡苗,就连那种茄瓢的都比往年要多上许多。
城中一片喜气洋洋,此时已临近新年,潘邓得了空闲,去慈幼局看望。
他只带着武松,驾了一匹马车到了慈幼局门口,郑婶子见了府尹,真是热泪盈眶。
胡豆现在已经是个十二岁的大孩子了,依旧如往常一般指挥着小孩子从马车上搬下来一筐筐的食材、米面,见了府尹大人就叫小豆丁一起行礼,恭敬问好。
潘邓又见这个小孩,看他身量抽条,笑道:“胡豆长高了许多。”
胡豆没想到府尹大人还记得他的名字,又行了一个礼。
郑婶子催促小孩们去读书,与平娘子二人把潘大尹迎进屋内,坐到炕上。
年纪稍微大点的孩子都跟着先生读书,那些年纪小的,也都被大孩子管束起来,并没满屋乱窜。郑婶子去小学堂看着那些读书的孩子,从后边走过去,捞起一个来抱回屋里,对府尹说道:“大人可还记得这个小猴子?”
潘邓看过去,与那小豆丁大眼瞪小眼,想了半晌,摇了摇头。
“大人还给他取了名字呢,这是小阿朔!咱们慈幼局刚建成那年冬天,来到咱们院里的,现在四岁了,可皮实了!”
小阿朔摆摆小手,蹬蹬小脚,从郑娘子手中跳下来,看着潘邓,眼睛里充满好奇。
潘邓想起来当年被扔在慈幼局门口的小孩,浑身紫紫红红的,像个刚破壳的小鸟,只有一只皮鞠那样大,谁能想到长成如今这副的样子,眼睛灵动,脸蛋肉鼓鼓,身上穿着的棉布衣裳也被洗得发白,一看就知养得不错,潘邓笑了笑,摸摸他的头。
那小孩看了潘邓,也不闹,乖顺地爬到炕上,坐在郑孃孃和俊官人之间。
潘邓问道:“如今孩子们都读书识字,院里银钱可够?”
郑婶子连忙说道:“够的够的,他们几十个小孩能吃用多少?府尹仁德,咱们上届陈大尹也是厚德之人,全府都上行下效,有样学样的,还能不够?”
郑婶子细细数来:“……这东平府的大户都是和善人,时不时的就来送米送面,有几户按月给送,月月不落;那纺织坊的冯掌柜,每季都送布料;还有的商户,送些笔纸,用具;赶上个上元中秋,都有大户人家来接济银钱,您说还有什么要咱们院里自己花钱的?就前两年给他们打桌椅,花了一笔钱,咱们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潘邓点头,“我看着屋里就十几个,那些去哪儿了?”
平娘子说道:“那些有的想学手艺的,都叫他们出去学了,等晚上回来住。”
潘邓闻言又去在学堂后听了会儿讲课,见如今所学的都是些千字文,教小孩写字,又觉得一个老师太少了些,吩咐道:“给他们课程时间都改一改,我再请些夫子来,除了识字,也要会算术。”
再叫卫三郎时不时来这里教授一些自然物理知识,从小就要打下基础,日后才有创新精神。
彭婶子与平娘子二人连连称是,小阿朔听了这话则如遭雷击,他现在每天要上好多课,有些还听不懂,好困好累,如今又要上新的课了!
潘邓见这个小孩睁大眼睛,张着嘴的样子颇有些可爱,摸摸他的头毛问道:“小阿朔以后要做什么?是和院里的兄弟一起读书,还是要出去学手艺?”
小阿朔本来想再过两年就出去学手艺的,听说外面可好了,不像在院子里读书,每天都要看大字。而且学了手艺还能赚钱,到时候他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了,还能养活别人。
可是他看着面前的大人,不知道怎么的,脱口而出的是:“阿朔要读书。”
潘邓点点头,“也好,读书明理,是该多读书。”
郑婶子和平娘子也都低头微笑地看着他。
*
当天晚上,潘邓回到府衙后院,在屋中闲坐,拿了师叔的信反复观看,又想起那一院的小孩子来。
他并非那般心思大条的人,体查不出别人的情绪来,师叔给他寄的几次信来,都若有若无的有些伤感似的,他本想是二人许久未见,师叔定是想念他,思劳成疾。
可是上一封信里师兄又提到孩童之事,莫不是师叔想要小孩?
哼,潘邓撇撇嘴,师叔已经二十大几岁,若是想要孩子,早便有了,既然迟迟没个小孩,可见是要等他一起养呢。
便摊开笺纸,笔尖蘸墨,写了近日见闻。到了后面话锋一转,写道:“今日去慈幼局,见小莱菔头个个可爱,心中想起初见师叔之时,一眼终生,当天回家便想与师叔日后孩儿姓名为何,苦思一晚,不知姓徐姓潘,思绪飘摇,又想到不知潘公与徐公孰美?”
“待又见师叔,心中才有答案,定是徐公美甚。往事历历在目,恍惚之间,已有三载,今日我与师叔已心意相通,不免感叹,若当日寒地定情,如今孩儿已抱在怀中,何来空待这些岁月?师叔狠心。”
第126章江南之乱
两浙路湖州梅溪镇。
清晨,阳光透过薄雾,穿过竹林,点点洒落在金顶寺上。晨钟悠扬,寺庙大门缓缓开启,金顶寺外也由沉寂变得热闹起来。
金顶寺香火旺盛,周边的小摊小贩吆喝着叫卖,香客络绎不绝,周兰心提着一篮子供品,身后跟着女使乔娘子,两人在路上买好了香烛,缓缓走入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