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严晚萤沉迷赚钱,根本无暇去管这些花边新闻。
她发现,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有其中三个。其中没有的一项,是传播文化的活字印刷术。
于是她直接借鉴了前辈的经验,开了一家“毕昇印刷厂”,并全面推广活字印刷术。
这可比手抄手写省事多了。
此项技术一经推出,立即便引发轩然大坡,推广起来非常顺利,很快便成为时兴的热门产业。
各类书籍由于活字印刷术的运用,印刷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书籍的价格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学子们兜里的钱便能购买到更多的经书、注解和诗集。
不仅如此,写书立传的人也多了起来,成爆炸式增长。因为他们的诗文和学问研究成果能够借助印刷术,更加容易地保存下来,传播开去。
严晚萤并没有把这项发明列为自己的专利,也不限制其他人开设活字印刷工厂。
不过她定下了规矩,任何印刷厂不得印制马拉哥必神方面的文字,违者……她立马砸钱收购。
果然,金钱是万能的。
经过此番变革,燕国上下的学习热情,变得空前高涨。严晚萤受到自己“男宠绯闻”的启发,顺势推出了她的另一个创新性企业——报馆。
对,大燕国民众们的闲暇读物,除了诗集就是话本子,没有报纸!没有报纸!
严晚萤让“三思阁大才子、明先生的得意门生”曹子戚,担任“琼瑛报馆”的主编,然后高薪网罗京城各大写手、段子手,组织起一个“记者团队”。
再利用她特殊的公主特权,让“记者们”拿着她的牌子,每日穿梭于衙门官府,采集第一手官方信息;及时普及官府新政策、新法度;追踪大案要案,深挖背后的故事。
当然,八卦新闻也有,只不过都用化名。
什么《某某夫人疑似与某某公子暗通款曲》、《某某大人与怡红楼歌姬不可说的秘密》、《惊!某某县令居然喜欢美貌男子》等等内容。
总之群众爱看的,我们都有。
“大燕日报”每日傍晚出稿、审稿,晚上排版,凌晨印刷。第二日早上一出炉便送至各大报摊售卖,到午间,十万份报纸也能一抢而空。
之后她又开了一个栏目,专门连载话本小说,还分成灵异类、言情类、史书类等多个板块。要是火了哪本,就赶紧出一个珍藏版话本集,爆卖三天三夜。
报纸火遍大江南北,周边诸城的走马贩子,竟然还大量收购往期报纸,送去再给远隔千里的百姓们阅读。
于是严晚萤又多开设了一个广告面板,有偿登记。平日里宣传宣传朱雀楼和书院,承接外来广告,登一登寻人启事、寻租卖房,效果拔群。
火了“燕国日报”这个金子招牌,严晚萤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雪球越滚越大,资产多如牛毛。
不是吹牛,仅仅出宫半年,她靠自己拓展的这些商业版图,号称个“大燕第一女首富”,绝对是实至名归。
有了大量的金钱,她也没有忘记初衷。
她开始在全国各中心城市,推广“蓝翔书院”模式和“大燕日报”分馆,将教育和启智开化,送到燕国各个地方,让星星之火燎原。
严晚萤的商业帝国越来越大,她逐渐力不从心。
于是她决定不再“中央集权”,而是要“简政放权”,物色出类拔萃、品性良好的人才成为“高管”,帮助管理全国的分社。
而她只需要抽查账目,定期派人巡查各地情况便可以了。